藍田縣丞廳壁記①
【原文】
丞之職所以貳令②,于一邑無所不當問。其下主簿、尉,主簿、尉乃有分職③。丞位高而逼④,例以嫌不可否事。文書行⑤,吏抱成案詣丞⑥,卷其前,鉗以左手⑦,右手摘紙尾,雁鶩行以進⑧,平立睨丞曰:“當署。”丞涉筆占位,署惟謹⑨,目吏,問:“可不可?”吏曰:“得。”則退。不敢略省,漫不知何事。官雖尊,力勢反出主簿、尉下。諺數慢⑩,必曰“丞”。至以相訾謷?。丞之設,豈端使然哉??
【注釋】
①壁記:在大廳前后墻壁上記載本地官職設置及變遷,用于表彰前任,以勵來者,因而有作記的文體。
②丞:縣丞。貳:本意為“副”,副貳,輔佐。文中作動詞用。令:縣令。唐代制度,京都旁的各縣稱為畿縣(藍田即為畿縣),置令一人,丞一人。
③主簿、尉:均為縣令、縣丞之下的官職。尉:主管地方治安。分職:分理諸司,各有專職。
④丞位高而逼:縣丞官位高于主簿、尉,如果真的管起來,很容易侵犯縣令的權力。逼:迫近,侵迫。
⑤文書行:在傳布公文的時候。行:傳布。
⑥成案:已成的案卷。公文由主管各司擬稿,經縣令最后判行,成為定案。詣(yì):到。
⑦鉗(qián)以左手:用左手夾住(卷起的部分)。鉗:用手指夾住。
⑧雁鶩(wù)行:此指一種走路姿態,即鵝行鴨步之意。一說,雁鶩就是鵝和鴨子。
⑨惟謹:很謹慎。惟:發語助詞。
⑩數:列舉。慢:散慢,閑散,無關緊要,文中指閑散官職。
?訾謷(zī áo):攻訐詆毀。
?丞之設,豈端使然哉:設立縣丞一職,難道本意就是如此嗎?端:本。
【譯文】
縣丞一職是用以輔佐縣令的,對于全縣的政事沒有什么不應當過問的。縣丞之下的職位是主簿、縣尉,因此主簿和縣尉都會各有專職。縣丞的地位高于主簿、縣尉,而且逼近縣令的職位,照例為了避嫌疑而對公事不加以肯定和否定。通常在公文發出之前,由府衙中的小吏懷抱那些已經擬成的案卷,來到縣丞面前,卷起前面的內容,用左手夾住,右手摘出紙尾簽名處,就像鵝和鴨子那樣搖搖擺擺地走進來,站定以后斜眼看著縣丞說:“應當署名。”縣丞拿起筆找到應該由自己簽寫署名的位置,很謹慎地簽上名字,然后抬頭望著小吏,問:“可以了嗎?”小吏說:“可以了。”然后退下。縣丞就連粗略了解一下公文的內容都不敢,不知道簽署的是什么事情。雖然官位高,但是實權和勢力反而在主簿、縣尉之下。民間諺語列舉閑散多余的官職時,一定會說到“縣丞”,甚至把“縣丞”作為相互攻訐謾罵的詞語。設立縣丞一職,難道一開始的本意就是如此嗎?
【原文】
博陵崔斯立①,種學績文,以蓄其有②,泓涵演迤③,日大以肆④。貞元初,挾其能戰藝于京師,再進再屈千人⑤。元和初,以前大理評事言得失黜官⑥,再轉而為丞茲邑。始至,喟曰:“官無卑,顧材不足塞職。”既噤不得施用,又喟曰⑦:“丞哉,丞哉!余不負丞,而丞負余。”則盡枿去牙角⑧,一躡故跡,破崖岸而為之。
丞廳故有記,壞漏污不可讀。斯立易桷與瓦,墁治壁⑨,悉書前任人名氏。庭有老槐四行,南墻巨竹千梃⑩,儼立若相持,水??循除鳴?。斯立痛掃溉,對樹二松,日吟哦其間?。有問者,輒對曰:“余方有公事,子姑去。”
考功郎中知制誥韓愈記?。
【注釋】
①博陵:地名,在今河北蠡縣南。崔斯立:名立之,字斯立,生平不詳,作者好友。
②種學績文:比喻崔斯立像耕田織布那樣勤奮學習詩文。績:把麻搓捻成線或繩。蓄:積累,積蓄。
③泓(hóng)涵演迤(yí):包孕宏深,境界廣闊。
④日大以肆:每天都有進步,并且漸漸顯露出來。
⑤再進:崔斯立于貞元四年(788年)登進士第,貞元六年(790年)中博學宏詞科。再屈千人:兩次戰勝眾人。底本原作“再屈于人”,是出人頭地的意思。兩說皆通,此據他本。
⑥大理評事:官名,掌刑法,屬大理寺,上有卿、少卿、正、丞。言得失:上疏論朝政得失。黜(chù)官:被貶官。
⑦噤(jìn):閉口不言。喟(kuì):嘆氣的樣子。
⑧枿(niè)去牙角:去掉牙和角。枿:同“蘗”,絕。
⑨桷(jué):方椽。墁(màn):涂壁的工具。這里作動詞用,為涂抹。
⑩梃(tǐng):植物的梗。此作枚、棵講。底本作“挺”。
?儼立:昂首挺立。?(guó):水聲。除:庭階。
?日:每天。吟哦:吟詩。底本無“吟”字,此據他本。
?考功郎中:官名,屬吏部,掌內外文武官吏之考課。知制誥(gào):官名,負責起草皇帝行下的詔敕策命,一般由中書省舍人擔任。韓愈此時是考功郎中兼知制誥。
【譯文】
博陵人崔斯立,像耕田織布那樣勤奮學習詩文,用以積累學問,使自己學識更富有,他的學問包育宏深,境界廣闊,每天都有很大的長進,并且逐步顯露出來。貞元初年,他帶著他的才能來到京城考場與人較量文藝,兩次得中,兩次折服眾人。元和初年,他擔任大理評事,因為上疏論朝政得失而被貶官,之后又一次遷謫而來到這個偏僻的小縣做縣丞。剛到這里時,他嘆息說:“官無大小,只怕自己的能力不能稱職。”可是后來,在這種只能閉口無言無所作為的現實面前,他又感慨地說:“縣丞啊,縣丞啊,我沒有對不起縣丞,而是縣丞對不起我。”于是完全磨去棱角,一概按照舊例,平平庸庸地去做這縣丞。
縣丞的辦公府衙原來刻有一篇壁記,但由于房屋損壞漏水而遭到污損,已無法閱讀。崔斯立為之換下破舊的椽子和磚瓦,粉刷墻壁之后,將前任縣丞的姓名全部寫在那面墻壁上。庭院里有四行老槐樹,南墻有一片大高竹千株,昂首挺立,好像互不相下,水聲汩汩接連不斷地順著庭階而鳴。崔斯立把廳屋里外徹底灑掃干凈,庭前還有兩棵相對而立的松樹,然后他每天就漫步在它們之間吟詩作賦。如果有人問他,他就回答說:“我正有公事,您暫請離開這里。”
考功郎中知制誥韓愈記。
【賞析】
韓愈在擔任考功郎中兼知制誥期間,他的朋友崔斯立擔任藍田縣丞,可謂是大材小用,頗不得意,見此情景,又無能為力,所以韓愈寫下這篇文章,揭露諷刺了唐代縣丞無所事事形同虛設,消磨志士的真相,同時也略有為他鳴不平之意。
作者首先說明縣丞一職是用以輔佐縣令的,對于全縣的政事沒有什么不應當過問的,肯定了它的職位之高,隨后直截了當地指出:“丞位高而逼”,所以只能照例為了避嫌疑而對公事不加以肯定和否定。在公文發出之前,只管由小吏送來公文之后,按照指定位置署名就可以了,無須翻閱公文內容,只需“涉筆占位”“署惟謹,目吏,問”,完全沒有權利知道公文內容。有趣的是,這名縣令派來傳送公文的小吏,在縣丞面前,半卷公文,鵝行鴨步,平立斜視等一系列極具個性化的行為神情,無不顯示出他對縣丞的輕視、蔑視和小人仗勢欺人的傲慢心理。而縣丞的謹言慎行,不敢隨意翻看卷宗一系列描寫,將其備受挾持的情狀表現得淋漓盡致,使這一段簡潔的問答,更加充分表現了縣丞一職形同虛設,就此引出下文。
接下來便以崔斯立任藍田縣丞的經歷對題旨加以具體佐證。曾經才華橫溢的崔斯立,無辜被黜官降至縣丞,從最初“官無卑,顧材不足塞職”的躊躇滿志,到后來“余不負丞,而丞負余”的痛心長嘆,至此讓讀者充分去想象一個有才能、有抱負的人是如何在官場傾軋中被磨去棱角、萎靡心志的呢?其中緣由不言而喻。以至于后來崔斯立重修壁記,日日吟哦于松林間,并冠冕堂皇地躲避過問公事。一句“余方有公事,子姑去”,使作者對唐朝這類政治現狀的深刻嘲諷,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
全文以細致傳神的筆觸,仿佛描繪出一幅官場諷刺圖,生動潑辣,意味深長,令人讀之念念不忘。
上一篇:韓愈《落葉一首送陳羽》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韓愈《試大理評事王君墓志銘》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