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題解】
本篇選自《韓昌黎詩系年集釋》卷十一。
元和十四年正月,韓愈上書諫迎佛骨,觸怒憲宗,由刑部侍郎貶官潮州刺史。此詩即作于南行途中。藍關,即藍田關,在今陜西藍田縣南。韓湘,字北渚,韓愈之侄韓老成的長子。
一封朝奏九重天(1),夕貶潮州路八千(2)。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3)!云橫秦嶺家何在(4)?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5)。
【注釋】
(1)九重天:皇帝居住的地方。君門有九重,故稱。這里借指皇帝。(2)夕貶:朝奏夕貶,言得罪之速。路八千:舊說潮州距長安約合八千里。(3)肯:豈。(4)秦嶺:橫貫中國中部的山脈,東西走向,為南北分界線。在藍田縣東南。韓愈南下,必越嶺而行。(5)瘴江:泛指南方河流。古人認為,嶺南空氣濕熱,山谷林溪間多瘴癘之氣。
【導讀】
前兩聯寫“左遷”。“貶”的原因是“奏”,“奏”的本意是為國“除弊”,可見“貶”非其罪。然而“朝奏”而“夕貶”,處罰何其迅急!一貶就貶到“八千”里以外,處罰又何其嚴厲!那么“九重天”雖高而不明,也就意在言外了。第三句理直氣壯地聲言“欲為圣明除弊事”,表明并未因受嚴譴而有絲毫心移,其剛正不屈的風骨宛然如見。“朝奏”與“夕貶”、“九重天”與“路八千”、“圣明”與“衰朽”、“欲除弊事”與“肯惜殘年”,強烈對比,高度概括,擴大和加深了詩的內涵。
后兩聯扣題目中的“至藍關示侄孫湘”。作者遠貶,倉猝離家,行至藍關時,侄孫韓湘趕到,妻子兒女尚不知身在何處。“云橫”、“雪擁”,既是眼前實景,又不無象征意義。這一聯,景闊情悲,蘊涵深廣,遂成千古名句。作者原是抱著必死的決心上表言事的,如今自料此去必死,故對韓湘安排后事,以“好收吾骨”作結。在章法上,又照應第二聯,故語雖悲酸,卻悲中有壯,表現了“為除弊事”而“不惜殘年”的堅強意志。全詩敘事、寫景、抒情融合為一,詩味濃郁,詩意盎然。
【思考】
1.韓愈“以文為詩”,請結合作品作具體分析。
2.賞析“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一聯。
上一篇:《韓愈·山石》閱讀理解
下一篇:韓愈《子產不毀鄉校頌》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