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堯臣《東溪》原文|注釋|賞析
行到東溪看水時,坐臨孤嶼發(fā)船遲②。野鳧眠岸有閑意,老樹著花無丑枝。
短短蒲茸齊似剪③,平平沙石凈于篩④。情雖不厭住不得⑤,薄暮歸來車馬疲。
注釋
①東溪,又名宛溪,在作者故鄉(xiāng)宣城。此詩作于仁宗至和二年(1055),詩人五十四歲在鄉(xiāng)里閑居期間。
②嶼:水中的小洲。
③蒲茸:蒲草開出的花,又作蒲絨。
④“平平”句:以水中沙石的潔凈映襯溪水的澄澈。凈于篩,比用篩子篩過的還干凈。
⑤住不得:不能夠長久停留。
賞析
這首詩以“野鳧眠岸有閑意,老樹著花無丑枝”一聯(lián)最為有名,且突出體現(xiàn)了宋調的特色。它的遣詞用語很是古拙平淡,但并非淡而無味,而是用古拙的語言體現(xiàn)出令人涵詠不盡的畫意。在這個畫面中,有著巧妙的布局,也有著花朵的燦爛,但是作者完全不描摹花的顏色和形狀,不用色彩鮮艷的顏色詞,只用“老樹著花無丑枝”這樣古淡拙樸的語言加以提示,讓你自己去體會那種水墨寫意畫一般不張揚而又極有韻味的美和“野鳧眠岸”的悠然閑情。所以后人甚至用“老樹著花無丑枝”來象征宋人的審美趣味和審美特征。“短短”、“平平”用來形容蒲茸和沙石,也是很拙樸的語辭。梅堯臣有著名五律《魯山山行》:“適與野情愜,千山高復低。好峰隨處改,幽徑獨行迷。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人家在何許?云外一聲雞。”語言平淡清麗而意境幽遠,耐人回味。七律是比五律更典麗的形式,但梅堯臣對于這首詩的處理就與《魯山山行》截然不同,處處有意體現(xiàn)出一種古拙。前已指出,一般認為在七律中用疊字類同湊字,因為律體是要求字句緊縮凝煉的,梅堯臣這首詩中的疊字便既不精致,也不怎么生動,有頗為隨意的感覺。尾句意隨言盡,故意以枯澀之筆作結。這就全然不同于唐詩的豐神情韻、韻味悠遠,而有意表現(xiàn)出一種拙樸古淡之美。
上一篇:第一頁
下一篇:梅堯臣《陶者》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