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佛手柑
嫩黃堦畔一株斜,
香澤微薰〔1〕透碧紗。
掌是仙人承醴露〔2〕,
手經天女散瓊葩〔3〕。
摩肩隔石穿耆阇〔4〕,
含笑拈花入梵家〔5〕。
霜葉經秋顏更綠,
歲寒松柏〔6〕莫須夸。
說明
《詩稿》推斷此詩作于1908年,待考。佛手柑,灌木或小喬木。果實在冬季成熟,其色金黃,有香氣,形若手,基部為圓形,上部分裂如手指狀,姿態各異。詩的前二句描述果實的色、香;中間四句嘆詠果實形狀神奇,似仙人承露,似天女散花,似佛家參禪悟道的手印;末二句贊美葉面經霜更綠,堪與松柏的高潔比美。為詠物寓志之作,與《九月九日賞菊詠懷》相類。《詩稿》編者認為,1908年秋作者患重癥傷寒,回家治療月余,由于母親和家人的悉心照料,得以痊愈。以此推斷這首詩是歌詠母親的,是“對母親唱出了深情的贊歌”。品讀全詩,覺此說證據不足。
注釋
〔1〕香澤,原稿作“香”,規范校改,當同薌澤。《史記·滑稽列傳》:“微聞薌澤。”微,幽深。謂佛手柑的果實有暗香。
〔2〕漢武帝迷信神仙,在長安建章宮筑神明臺,立銅仙人,手捧承露盤,接云端甘露,飲以延年。見《漢書·郊祀志上》:“其后又作柏梁、銅柱、承露仙人掌之屬矣。”
〔3〕天女,佛教傳說中的仙女。見《維摩詰經·觀眾生品》故事。以上二句形容佛手柑的果實像接露仙人的手,又像散花仙女的手。
〔4〕摩肩,肩挨著肩。耆阇,佛教傳說中的仙山。《佛國記》:“阿育王弟得羅道,常住耆阇崛山……以樂山靜,不肯受(王)請。”
〔5〕梵家,即佛家。梵,本意清潔。《傳燈錄》:“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惟迦葉尊者破顏微笑。”形容佛手柑形似佛家參禪悟道的樣子。
〔6〕《論語·子罕》:“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喻人遭危難之際更能顯示出人的高尚情操。
上一篇:《三月十四日暮同友人游怡園作》敝帚集與游學家書
下一篇:《答某君書》敝帚集與游學家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