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幕遮
懷舊
范仲淹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賞析】
歌詞的魅力就在于只要旋律、辭藻、意象足以抒發情緒就可以,不用太在意使事用典是否符合常理與邏輯。
這首詞便是如此。起首天高云淡,黃葉鋪地,在一片高遠寥廓的空間中暗暗襲來陣陣蕭瑟的秋意,行走其間的游子,自然會產生濃重的天涯漂泊的孤獨感。情緒已立,下文便承續此情又鋪陳出“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的意象組合。斜陽掩映下的萋萋芳草是詩詞中常見的抒發離愁別緒的意象,如白居易那首著名的《賦得古原草送別》詩就這樣寫道:“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如此本來已在寥廓秋日中感受到羈旅孤獨的游子,又見到連天芳草,情緒當然也就更加惆悵了。斜陽之外,那是家鄉的位置,連綿的芳草盡管迷茫了游子前進的方向,但它卻可以直達游子心戀的家鄉,怎不令人產生無情之恨!
不過艷陽芳草是三月春色,與開篇的深秋葉落根本不會同時出現,二者的疊加雖然在愁情表達上極富力量,但終究有違自然常理。宋人其實非常注重詩歌中對自然物理等實際情況的確切表達,如對于張繼《楓橋夜泊》名句“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自歐陽修開始就反復爭論江南寺廟半夜究竟打不打鐘。再如對于屈原《離騷》“夕餐秋菊之落英”一句,宋人就是愛強調菊花是在枝頭枯萎而不凋落的。但面對此詞的物候矛盾,宋人卻并沒有在意,這只能是歌詞的特性為范仲淹提供的方便,他可以在上闋全力鋪陳代表性的麗語,為下闋準備好可以容納純寫柔情的空間,從而產生了這首千古傳誦的名篇。
上一篇:范仲淹《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原文、注釋、譯文、鑒賞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