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獠奴阿段
【題解】
此詩當作于唐代宗大歷元年(公元766年),當時杜甫55歲,住在夔州(今重慶奉節)。仇兆鰲《杜詩詳注》:前有《引水》詩,此亦同時所作。獠奴,公之隸人,以夔州撩種為家懂耳。獠者,南蠻別種,無名字,以長幼次第呼之。丈夫稱阿暮、阿段,婦人稱阿夷、阿等之類,皆語之次第稱謂也。此詩為獠童引泉而作。
【原文】
山木蒼蒼落日曛①,竹竿裊裊細泉分②。
郡人入夜爭馀瀝③,豎子尋源獨不聞④。
病渴三更回白首⑤,傳聲一注濕青云⑥。
曾驚陶侃胡奴異⑦,怪爾常穿虎豹群。
【注釋】
①蒼蒼:青郁茂盛。曛:日落時的余光。
②“竹竿”句:這句是說用竹管接泉水飲用。可參看杜甫詩《溪上》“塞俗人無井”,以及《引水》“白帝城西萬竹蟠,接筒引水喉不干”。宋朝魯訔:夔俗無井,以竹引山泉而飲,蟠窟山腹間,有至數百丈者。裊裊:細長的樣子。
③郡人:指當地人。馀:同“余”。
④豎子:本意是年輕的仆人,這里指阿段。
⑤病渴:杜甫患有消渴癥,即糖尿病,經常感到口渴。回:搖。
⑥濕青云:這里指泉水來自山頂的云端。
⑦怪:驚訝。虎豹群:這里指阿段常游走于虎豹群中,此處用來稱贊阿段的膽量,不過,三峽地區確有華南虎、金錢豹和云豹。
【譯文】
落日的余輝籠罩著青郁茂盛的林木,顯得十分幽靜,細長的竹管接著山泉水,然后通過竹管分流才可以將泉水引下來儲備,以作為日常隨取而用。
可是一到晚上,當地人就開始爭搶那剩下的一點點水,而仆人阿段對這事卻不聞不問,寧愿默默地到其他地方尋找新的水源。
我患有消渴癥,經常感到口渴,三更時經常搖動水管,仰起滿頭白發的腦袋喝水,竹管中的泉水就像來自濕潤的云端一樣從天而降,傳來涓涓細流的樂聲。
我曾經對阿段的膽量之大很是驚奇,簡直與兇狠勇猛的胡虜沒有什么不一樣,更令人驚訝的是,他竟然可以在虎豹群中自由穿行。
上一篇:杜甫《石壕吏》題解,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杜甫《秋雨嘆三首》題解,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