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邊行
【題解】
此詩當作于唐代宗廣德二年(公元764年),那時杜甫自梓州來閬州,打算由嘉陵江入長江出峽,此詩也是杜甫重到閬州所作。當時正趕上吐蕃犯境,隴右失守,被戰爭波及的百姓不得不背井離鄉,骨肉分離。年逾五旬的杜甫在感慨自己回天乏力之余,也只能是臨江而泣了。
詩中描述了一幅戰亂中人民顛沛流離的生活場景,以及不得已旅居異地的思鄉之情。全詩風格上回旋往復,亦詩亦史;表達上直抒胸臆、真情奔涌而出,在沉郁頓挫之中抒發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這首詩可說是《同谷七歌》的續篇。
【原文】
天邊老人歸未得①,日暮東臨大江哭②。
隴右河源不種田③,胡騎羌兵入巴蜀④。
洪濤滔天風拔木⑤,前飛禿鹙后鴻鵠⑥。
九度附書向洛陽⑦,十年骨肉無消息⑧。
【注釋】
①天邊老人:流落天涯海角的老人,此為詩人自稱。歸未得:意思是由于戰亂只能在外漂泊,回不了家。
②大江:嘉陵江??蓿菏曂纯?。
③隴右:隴右道,唐代十道之一。轄地為今甘肅隴山以西、烏魯木齊以東。此指廣德元年(公元763年)七月吐蕃入侵,盡取河西、隴右之地。河源:在青海省境內。
④胡騎:指廣德元年十二月,吐蕃陷松、維、保三州及云山,新筑二城。
⑤“洪濤”句:寫了江邊所見波浪滔天,風拔秀木的景象。寓情于景,意在暗指世亂之象。
⑥禿鶩(wù):一種大型猛禽,又名“座山雕”,狀如鶴而大,青蒼色,張開翅膀有五六尺。鴻鵠(hóng hú):鴻是指大雁,鵠則是天鵝。大雁和天鵝是近親,均是鳥綱,雁行目,鴨科,雁亞科。鴻鵠是古人對禿鷹之類飛行極為高遠鳥類的通稱,因飛得很高,所以常用來比喻志向遠大的人。
⑦九度:多次。九:極言其多。洛陽:故里所在。
⑧十年:自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亂起,至今已十年。骨肉:這里指兄弟手足。
【譯文】
現如今,一個流落天涯海角的老人,想回歸家鄉卻不能如愿,黃昏時分,只能是孤獨地舉步向東來到嘉陵江畔,失聲痛哭。
隴右和河源之地再也不能進行耕種了,因為胡虜的驍騎,以及羌人的兵馬,已經破關侵入了巴蜀。
再看眼前,真真地波浪滔天啊,大風肆無忌憚地拔起了江邊的秀木,我不禁仰天長嘆,但見那高空之上,前面有兇猛無比的禿鶩,緊隨其后的是志向高遠的鴻鵠。
曾多少次托人給故鄉洛陽的親人捎去書信,然而,已經過了十年之久,至今,依然是骨肉親朋音訊杳無。
上一篇:杜甫《天末懷李白》題解,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杜甫《歲晏行》題解,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