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從
【題解】
此詩大約是唐代宗大歷四年(公元769年)杜甫在長沙所作。唐玄宗天寶末年(公元755年)發生安史之亂。此后,唐帝國四分五裂,社會動亂不安。詩人杜甫深受社會動亂之苦,所以那段時期的作品語意極為沉痛,也是對當時人吃人的社會現實的真實描述。大歷三年(公元768年)詩人漂泊到湖南,親眼看見統治階級對勞動人民的殘酷剝削,感到老百姓生活的艱辛和遭受的痛苦,有感而發寫下這首詩篇。
這是一首寓言式的政治諷刺詩。杜甫巧妙地運用了傳說中的“泉客”來象征被剝削的勞動人民,把泉客的“珠”比喻成勞苦人民的血汗,然而終了卻化為烏有,準確點明本詩主旨,深刻地抨擊了剝削制度,表達了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原文】
客從南溟來①,遺我泉客珠②。
珠中有隱字,欲辨不成書③。
緘之篋笥久④,以俟公家須⑤。
開視化為血⑥,哀今征斂無⑦。
【注釋】
①南溟:南海。
②遺:問遺,即贈送。泉客珠:指珍珠。泉客:即鮫人,也叫泉仙或淵客。傳說中的人魚,相傳它們流出的眼淚能變為珍珠。
③“珠中”二句:有隱字:有一個隱約不清的字。因為隱約不清,所以辨認不出是什么字。佛教傳說,有些珠子中隱隱有字。珠由淚點所成,故從珠上想出“有隱字”,這個字說穿了便是“淚”字。它是如此模糊,卻又如此清晰。書:即文字。
④緘:封藏。篋笥(qiè sì):指儲藏物品的小竹箱。《禮記·內則》:“男女不同椸枷,不敢縣于夫之楎椸,不敢藏于夫之篋笥。”
⑤俟(sì):等待。公家:官家。須:需要,即下所謂“征斂”。
⑥化為血:實是化為烏有,但說化為血,更能顯示出人民遭受殘酷剝削的慘痛。
⑦征斂:征繳,即征收賦稅。《周禮·地官·里宰》:“以待有司之政令,而徵斂其財賦。”
【譯文】
有客人從南海地區來我家里拜訪,送給我一顆珍珠,據說這是人魚的眼淚經歷千番磨礪而成,十分稀有。我小心翼翼地接過珍珠仔細端詳,發現珍珠里隱隱約約有字,我努力想辨認出是什么,然而,卻怎么看也不是成型的文字。
我想把這顆珍珠久久地封藏在儲放物品的小竹箱里,以便等到官家來征收賦稅時滿足他們的需要。然而,過段時間打開箱子一看,珍珠早已化成了血水,令人悲哀的是,我現在再也沒有什么東西,可以用來應付官家征繳的賦稅了。
上一篇:杜甫《客亭》題解,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杜甫《客至》題解,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