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昔二首
【題解】
這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七言古詩組詩作品,作于廣德二年(公元764年)。題目雖曰憶昔,其實是在借憶昔之筆諷今時政。
第一首憶昔是在感傷肅宗之失德。描述了唐肅宗信任宦官李輔國和寵懼張良娣,致使綱紀壞而國政亂,目的在于警戒唐代宗不要走肅宗的老路,以致將來誤國;第二首憶的是唐玄宗時的開元盛世,目的在于鼓舞代宗應致力于安國興邦,恢復往日繁榮。
廣德元年,杜甫被召為京兆功曹參軍,參謀工部員外郎之職,未去赴任。到了廣德二年春,杜甫便寄居閬州。杜甫感于今昔變化,借憶昔也是來表示對現實的憂慮和哀嘆,或許,興唐事業只能期望于后世之君了。
【原文】
其一
憶昔先皇巡朔方,千乘萬騎入咸陽①。
陰山驕子汗血馬,長驅東胡胡走藏②。
鄴城反覆不足怪,關中小兒壞紀綱③。
張后不樂上為忙,至令今上猶撥亂④,
勞心焦思補四方⑤。
我昔近侍叨奉引,出兵整肅不可當⑥。
為留猛士守未央,致使岐雍防西羌⑦。
犬戎直來坐御床,百官跣足隨天王⑧。
愿見北地傅介子,老儒不用尚書郎⑨。
【注釋】
①先皇巡朔方:指唐肅宗在靈武、鳳翔時期。入咸陽:指至德二年九月收復關中,十月肅宗還京。與漢靈帝末童謠相仿:“侯非侯,王非王,千乘萬騎上北邙。”
②陰山驕子:指回紇。《史記·秦本紀》:“西北斥逐匈奴,自渝中并河以東屬之陰山。”《通典》:“陰山,唐安北都護府也。”汗血馬:大宛國有汗血馬。東胡:指安慶緒。胡走藏:肅宗借兵回紇,收復兩京,安慶緒奔河北,保鄴郡,所以說胡走藏。
③“鄴城”句:鄴城反覆:指史思明既降又叛,救安慶緒于鄴城,復陷東京洛陽一事。史思明被迫投降,反覆無常,乃意料中事,故云不足怪。“關中”句:關中小兒,指李輔國。
④“張后”句:《舊唐書·后妃傳》:“張后寵遇專房,與輔國持權禁中,干預政事。帝頗不悅,無如之何”。上:指肅宗。至令:一作“至今”。今上:當今皇上,此指代宗。
⑤勞心:指處理政務而身心疲勞。焦思:焦慮思索。
⑥“我昔”二句:指詩人杜甫昔日為拾遺時。在皇帝左右,故日近侍。又拾遺職掌供奉扈從,故曰叨奉引。叨:忝也,自謙之詞。出兵:指代宗當時以廣平王拜天下兵馬元帥,先后收復兩京。當:勢不可擋。
⑦猛士:指郭子儀。寶應元年(公元762年)代宗聽信宦官程元振讒害,奪郭子儀兵柄,使之居留長安。未央:漢宮名,在長安。岐(qí)雍:唐鳳翔關內地一帶。
⑧犬戎:古代族名,又叫獫狁,此處指吐蕃。跣足:打赤足。形容逃跑時的狼狽,鞋子都來不及穿。天王:指唐代宗。
⑨傅介子:西漢時人,曾斬樓蘭王頭,懸之北闕。尚書郎:作者自謂。
【譯文】
回憶起當年先皇肅宗起兵靈武,收復鳳翔等關中之地,帶領千軍萬馬入主咸陽。騎著汗血寶馬,統率陰山驕子回紇之兵不遠萬里直驅東胡,而后收復兩京。唐王朝兵馬節節取勝,迫使東胡安史叛軍安慶緒退兵河北,死守鄴城。
直到史思明出兵鄴城,解救了安慶緒。史思明既是降將又翻臉叛變,如此反復無常地反過來又攻陷東京洛陽,這是意料之中的事,因為肅宗皇帝用人不當,凡是他認為有才能的人都委以重任,故而錯用了關中小人李輔國,致使他權傾朝野,敗壞了朝鋼。
肅宗不理國事,整日誠惶誠恐地討好信任李輔國,更主要的是寵懼后宮張良娣,任其干預朝政,致使綱紀淪喪而國政亂,以致于當今代宗皇上,不但要去撥正后宮之難,還要身心勞累地去肅清綱紀,焦思國家前途,更要揮使兵馬補救失地,平定四方。
當年我官拜拾遺時,近侍在皇帝左右,又拾遺職掌供奉扈從。代宗皇帝委任廣平王為天下兵馬元帥,為了肅清叛亂,先后收復兩京勢不可擋。眼看就要大功告捷,然而代宗卻聽信宦官程元振的讒害,奪去郭子儀的兵柄,命他居留長安,如此致使岐雍一帶兵力單薄,不能防敵于國門之外。
因而驕橫的吐蕃兵馬直接入侵,坐上龍椅御床,自此兩京再度淪陷,府庫閭舍,被他們焚掠一空,百官狼狽逃竄,鞋子都來不及穿就跟隨皇帝逃往陜州。
我現在唯一的心愿,就是多么渴望能再出現像西漢傅介子那樣勇猛的人物手起刀落一雪國恥,只要國家能滅寇中興,老儒我無所謂做不做這個工部尚書郎。
【原文】
其二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①。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②。
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③。
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④。
宮中圣人奏云門,天下朋友皆膠漆⑤。
百馀年間未災變,叔孫禮樂蕭何律⑥。
豈聞一絹直萬錢,有田種谷今流血⑦。
洛陽宮殿燒焚盡,宗廟新除狐兔穴⑧。
傷心不忍問耆舊,復恐初從亂離說⑨。
小臣魯鈍無所能,朝廷記識蒙祿秩⑩。
周宣中興望我皇,灑淚江漢身衰疾。
【注釋】
①開元:唐玄宗年號(718-741年)。開元盛世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治世之一。小邑:小城邑。藏:居住。萬家室:言戶口繁多。《資治通鑒》唐玄宗開元二十八年載:“是歲,天下縣千五百七十三,戶八百四十一萬二千八百七十一,口四千八百一十四萬三千六百九。
②“稻米”二句:寫全盛時農業豐收,糧食儲備充足。流脂:形容稻米顆粒飽滿滑潤。倉廩:儲藏米谷的倉庫。
③“九州”二句:因為沒有盜賊,旅途平安,所以出門自然不必選什么好日子,隨時可以出行。說明了全盛時社會秩序安定,天下太平。《資治通鑒》開元二十八年載:“海內富安,行者雖萬里不持寸兵。豺虎:比喻寇盜。
④齊紈魯縞:山東一帶生產的精美絲織品。車班班:商賈的車輛絡繹不絕。班班:形容繁密眾多,商賈不絕于道。桑:作動詞用,指養蠶織布。不相失:各安其業,各得其所。
⑤圣人:指天子。奏云門:演奏《云門》樂曲。云門:祭祀天地的樂曲。“天下”句:是說社會風氣良好,人們互相友善,關系融洽。膠漆:比喻友情極深,親密無間。
⑥百馀年間:指從唐王朝開國(公元618年)到開元末年(公元741年),有一百多年。未災變:沒有發生過大的災禍。“叔孫”句:西漢初年,高祖命叔孫通制定禮樂,蕭何制定律令。這是用漢初的盛世比喻開元時代的政治情況。
⑦“豈聞”二句:開始由憶昔轉為說今,寫安史之亂后的情況:以前物價不高,生活安定,如今卻是田園荒蕪,物價昂貴。一絹:一匹絹。直:同“值”。
⑧“洛陽”句:用東漢末董卓燒洛陽宮殿事喻指兩京破壞之嚴重。廣德元年十月吐蕃攻陷長安。盤踞了半月,代宗于十二月復還長安,詩作于代宗還京不久之后,所以說“新除”。宗廟:指皇家祖廟。狐兔:指吐蕃。
⑨傷心:指不堪回首的心情。不忍問:不忍心過問。是因為怕他們又從安祿山陷京說起,惹得彼此傷心。耆舊:年高望重的人。亂離:指天寶末年安史之亂。
⑩小臣:杜甫自謂。魯鈍:粗率,遲鈍。記識:記得,記住。祿秩:俸祿。蒙祿秩:指召補京兆功曹參軍,未赴任。
【譯文】
想當年開元盛世之時,僅僅一個小城邑就能有萬家人口。那時候,農業豐收,糧食儲備充足,白花花的稻米就像流動的脂膏,不論官家還是私家的儲米倉庫,都是裝得滿滿的,一派豐盈富足。
社會秩序安定,九州大地一片祥和,根本就沒有寇盜橫行。因為天下太平,旅途平安,所以隨時可以出門遠行,自然不必選什么吉日出門。當時齊魯大地的手工業絲織品和商業貿易都很發達,那些商賈貿易往來的船只、車輛絡繹不絕,男耕女桑,各安其業,各得其所。
宮中天子率文武百官到祠廟,奏響祭祀天地的樂曲《云門》,普天下一派太平祥和,社會風氣良好,人們相互友善,親密無間,關系十分融洽。百余年間,從沒有發生過大的災禍、兵變。吹奏叔孫通制定的禮樂,使用蕭何制定的律令,因而國家昌盛,政治清明。
誰知安史之亂以后,物價昂貴,一絹布匹要賣萬貫錢,戰亂使得民不聊生,有田地而不能耕種,致使田園荒蕪,到處是流血死亡的慘狀。吐蕃攻陷長安,洛陽的宮殿就像東漢末董卓火燒洛陽宮殿一樣被焚燒殆盡,好在他們僅僅盤踞了半月,代宗皇帝就率兵收復了兩京,重建了皇家祖廟,搗毀了吐蕃的巢穴。
不敢跟年高望重的人絮叨舊事,怕他們又從安祿山攻陷兩京時說起,惹得彼此傷心。小臣我愚鈍,沒有成就大事的才能,猶記得當初,承蒙朝廷賜召補京兆功曹參軍官職給我,但沒及時赴任。只希望當今皇上能像周宣王恢復周代初期的政治那樣恢復江山社稷,我雖然身在江漢流經的巴蜀地區,但也一樣會感動涕零的。
上一篇:杜甫《征夫》題解,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杜甫《月圓》題解,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