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于言,勿求于心
告子說:“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氣。”我們先來解釋什么是“言”?一般人只把言解釋成說話,但這言字不只代表說話,有時一個人不必說話,也能清楚傳達所要表達的意念,那些通稱為言。
例如:你的舉止、作為、眼神……等,都可以充分地表達出你的意念,這些都可以稱為言。好比我們看到一個人,兩手插腰,眼睛斜斜地瞪著你,你馬上知道他心里可能對你有所不滿了!有時人們用肢體語言來表達內在的聲音(言),比直接通過語言說明還要清楚、還要具體。因此,你的肢體語言也在言字的范圍內。
又如你走在狹窄的路上,看到一位年長者,也許你們倆人都沒說話,但是你馬上躬身退步讓路,這個舉止在表達什么?這個舉止已完整地表達出你的謙讓與恭敬的心意了。如果你與年長者相遇,卻站在路中央一動也不動,眼睛瞪著他,雖然你沒說話,這又代表什么?這已充分地說明你的不敬、你的目中無人了!
所以,外在的舉止,往往比直接說話更能完整地表露你內心真正要說的聲音,這就是告子所說的言。所以,言不只包含語言,也包含身體的肢體語言、表情、作為,甚至包含了還未說出口的起心動念在內。
有了這個認識之后,現(xiàn)在我們一起來看看告子所說的“不得于言,勿求于心”是什么意思?“得”是有所成就的意思。告子把言和心放在一起,意思是說:“如果一個人說話沒有內涵,舉止不中規(guī)矩,動容周旋不中節(jié)度,那你說他的心能修得多好,這是不可能達成的。”
告子的意思是說,修行從哪里開始?第一步就是外在的言行舉止、規(guī)矩、禮貌、作為,起碼要像個樣,這個人才有可能修出善良的心地。
這話聽起來似乎無可疑議,但反過來說,我們也??吹揭恍┬逓槎嗄?,禮貌規(guī)矩一流,外相及功業(yè)皆堂堂的人,然而內里實在只是個偽君子而已!所以,如果只靠外在的言語、舉止、穿著、禮貌、作為等征兆,來判斷一個人內在的心性是否有所成就的話,有時固然會準,但豈不聞古人說“地獄門前僧道多”嗎?可見很多時候表里并不是一致的。
告子這話雖也有不錯的立意,但也有疏漏之處,就是硬把屬于內在心性的成就與否,完全交給外在的言去決定了!這把內外本末給顛倒了,弊端便是讓后世有志于心性修為的人以為只要努力地修飾外面的言行舉止,或是經(jīng)營功業(yè)上的偉大成就,就等同于是在修持自己的心性了!
這種把心與言的本末倒置,不從內里扎根,只去雕飾外在末節(jié)的修法,淪落到最后,豈不是變成專門在訓練一批虛偽造作的人嗎?
所以,孟子說告子的這前兩句話是有問題的,這種失去根本的修為若不導正,對后世有志心性修為的人,將是一場大浩劫。
說到這兒,你可能會質疑孟子是不是認為外在的禮貌、規(guī)矩、功業(yè)都不重要了呢?這些當然是很重要的!孟子并非否定外在的修持與作為,他所要表達的是,這些外在的修為,如果不以內在的起心動念為根本的話,內外一失聯(lián),則虛偽生矣!其所訓練出來的,盡是一批批的花拳繡腿了!
上一篇:不得于心,勿求于氣
下一篇: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