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于心,勿求于氣
告子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如果我們的心,沒有定靜到一定的程度,那么想要使我們一身之氣能夠涵養出它的太和天然,是很難做得到的。”而孟子也說這兩句話是正確的。
你有沒有發現,心量寬闊的人,不論美丑,到老的時候大都給人很祥和的感覺;心量很狹迫的人,到老的時候不僅沒有祥和之氣,連舉止都怪怪的。
可見人身的氣質,乃是長久受心所影響的,是與我們的心境息息相關的。所以佛家說萬法惟心,你的一切成就,都與心脫不了關系,你的氣會凈化成什么樣,或是污染成什么樣,更是與心息息相關!
我們的心一定要得到相當程度的凈化,而后周身百骸之氣才會漸漸地得到凈化與長養,慢慢地涵養到年老的時候,自然呈現祥和、慈悲的風范。
若是我們的心在恨一個人的時候,你可以觀察到,身中的氣馬上就亂七八糟了,你馬上覺得煩惱痛苦了。到底是什么在煩惱?什么在痛苦?其實那苦,就是一股氣在胸中擾亂的感覺而已。
這擾亂的氣是怎么產生出來的呢?罪魁禍首就在心!人們的心若不與外物掛礙,你怎么會有一股股不得安寧的氣涌上心頭呢?怎么會常有一團不安的氣淤在胸膛呢?內心一掛礙,氣一上了胸膛,便生出無盡的煩惱來了!
心先有了掛礙,氣便跟著亂了;氣亂了,精神就漸漸喪失,日子久了便會感到越來越疲憊。好比在辦公室中,有幾個人老是喜歡勾心斗角,你剛好也是其中之一,久而久之,你必定也會感到形容憔悴。
所以,氣確實是與心息息相關的,氣確實是被心所影響。養氣首要在靜心,心不定靜,氣無法長養,因此孟子才說“不得于心,勿求于氣”這句話是對的。
至于前面那一句“不得于言,勿求于心”,告子以為心是外行可以巧飾的,這句話一半對,一半不對。怎么說有一半對呢?你若仔細觀察就知道了,假如每次你看到某人,都斜眼瞪著他,或常常對他出言不遜,久而久之,胸膛中不由自主地必定會有一股不屑的氣跑出來,一個月之后,這個習慣就很難再修正過來了,它將成為你的習性之一。可見得外行對于人心,也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可以讓心正,也可以讓心偏。所以告子這句話也有一半的道理。
但這句話卻也不是完全正確,好比一個內心很邪惡的人,外表也可以裝得很善良的樣子,甚至他主持的慈善事業可能也很成功;反過來說,也許有個人內心很慈善,既明心又見性,然而外表卻很普通,沒有什么特殊事可以稱道,甚至在某一種特殊的情況之下,他必須示現很壞、很狠的樣子,這都是有可能的。
所以,如果只以一個人的外表,來判斷他的心是否善良、是否有所成就,也許有一部分會被你猜中,但這只是一般人的看法;至于那些內外已經不一致的人來說,這個法則就可能漏洞百出了!所以孟子才說前面那兩句是不可取的。
上一篇:“志”與“氣”孰輕孰重
下一篇:不得于言,勿求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