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信任奸臣呂壹
229年孫權稱帝后,對文武百官存有戒心,不加信任。就在這一年,長史張纮臨終之前,在寫給其子的遺表中說忠臣“吐逆耳之言”,不合君主的心意,于是上下感情背離,隔閡由此產生;有的人花言巧語,挑拔離間,君主卻“眩于小忠,戀于恩愛,賢愚雜錯,黜陟失序。”孫權覽書流涕,這不過是一時的感情沖動。他當時豢養了一批名為校事的官吏,任務是監視文武百官。這幫人毀短大臣,將他們的動靜一一上報,濫相糾舉,羅致罪名,置諸死地。群臣側目,敢怒不敢言。校事官中的呂壹,“性苛慘,用法深刻”,受到孫權的信任,太子孫登數諫,其父不聽。
上大將軍陸遜、太常潘濬見呂壹操弄權柄,作威作福,每言至此,不禁流涕。呂壹甚至誣告丞相預雍,孫權怒責顧雍。黃門侍郎謝宏問呂壹:“顧公事何如?”他回道說:“不能佳。”謝宏又問:顧雍免退,是否潘濬可以代替,呂壹點頭稱是,謝宏告訴他:潘濬對你恨之入骨,一旦身為丞相,你就罪責難逃了。呂壹甚恐,設法使顧雍免于罪責,可見他與孫權關系之深和權勢之大。難怪潘濬聽到太子數諫不從,決定大請百官,準備于宴席上親手殺死呂壹,不惜以擅殺之罪,為國除患。呂壹爪牙甚多,暗中得到這一消息,假稱有病,沒有赴會。
丹陽(今安徽宣城)太守李衡見呂壹作惡多端,群臣鉗口,他曾借孫權接見之機,揭露了呂壹的罪行,孫權面有愧色。后來,左將軍朱據的部下應分得一筆錢,有人“詐而受之”,呂壹懷疑這筆錢為朱據實取,考問主持其事的軍吏,此人被活活打死,朱據哀其無辜,用一口好棺木將他埋葬,呂壹又上報此官吏為朱據隱密真相,“故厚其殯”,孫權責問朱據,他無以自明,只好等著受處罰。幾天以后,有人揭露了真相,孫權這才明白過來。他說:朱據都被誣告,更何況一般吏民呢!呂壹被治罪處死。驃騎將軍步騭曾上疏孫權說:顧雍、陸遜、潘濬是“志在竭誠”、“安國立民”的股肱之臣,不應設他官監視。孫權沒有采納這一建議,群臣“危怖”的局面依然沒有改變。孫權所為正如陳壽所說:“性多嫌忌,果于殺戮,暨臻末年,彌以滋甚。”
司馬光說:“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用什么樣的人,決定于領導者出于怎樣的用心,出于公心,就會“不以親疏貴賤異其心,喜怒好惡亂其志”,必然唯才是舉;出于私心,一定是“親貴雖不能而任職,疏賤雖賢才而見遺;所喜所好者敗官而不去,所怒所惡者有功而不錄。”看來諸葛亮所云“親賢臣,遠小人”并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為了避免一個人說了算,應當完善用人制度,選拔和罷免應當民主化。
終身制使封建帝王對臣民疑神疑鬼,心懷戒懼,總怕丟掉皇帝的寶座,孫權以及后來的朱元璋等人,都曾豢養一些類似近代的特工人員,監視臣民。上有所好,象呂壹這樣的敗類也就應運而生,甘當走狗,殘害善類。但他們當世遭到眾人的唾棄,最后的下場也不過都成了皇帝的替罪羊。
上一篇:孫士毅貪功兵覆安南國
下一篇:孫權廢立太子的風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