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蘇區第四次反“圍剿”(19年~月)
1933年2至3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在江西宜黃南部地區,反擊國民黨軍對中央蘇區大規模“圍剿”的戰役。
1932年底,國民黨贛粵閩邊區“剿共”總司令部,陸續調集20多個師的兵力,分左、中、右三路,由中路軍第1、2、3縱隊擔任主攻,左路軍、右路軍在福建、粵北等地就地策應,對中央蘇區進行第四次大規模“圍剿”。這時,紅一方面軍轄紅1、紅3、紅5軍團和紅11、12、21、22軍,總兵力約7萬人,主力活動于黎川地區。國民黨軍“圍剿”部署尚未就緒,2月12日,紅一方面軍奉令向南豐城發動進攻。國民黨中路軍聞訊后,立即指揮部隊向南急進,企圖合圍紅軍于南豐城下。
紅一方面軍遂以紅11軍偽裝主力,將國民黨軍中路軍第2、第3縱隊向黎川方向牽引,紅一方面軍主力撤圍南豐,秘密轉移到東韶、洛口地區隱蔽待機。國民黨中路軍為尋求紅軍主力決戰,指揮部隊向東、向南前進。26日,第1縱隊以右翼第52、第59師由樂安地區分兩路東進至黃陂,距其第2、第3縱隊較遠,態勢孤立。朱德、周恩來決心利用其必經之地登仙橋地區山高林密、便于大兵團伏擊的有利條件,令紅一方面軍主力秘密北進,隱蔽在黃陂以西山區。國民黨軍被紅軍一部向黎川的行動所迷惑,加之山高霧大和群眾封鎖消息,始終未察覺紅軍主力去向。27日,紅軍左翼隊紅1、3軍團和紅21軍,在黃陂以西的登仙橋、蛟湖地區伏擊國民黨第52師,將其全殲,并俘師長李明。28日,紅軍右翼隊紅5軍團和紅22軍,在黃陂、霍源地區又殲第59師大部,其殘部向樂安方向逃竄,3月1日被紅1軍團殲滅于登仙橋附近,師長陳時驥被俘。至此,第59師除1個多團逃脫外,其余被殲。黃陂戰斗后,紅一方面軍主力轉移至小布、洛口、東韶地區休整待機。3月中旬,陳誠以第2縱隊為前縱隊,第1縱隊余部和第3縱隊第5、第9師為后縱隊,自黃陂、東陂、草臺岡地區向廣昌方向前進,尋求紅軍主力決戰。紅一方面軍為分散國民黨軍,創造戰機,一面以紅11軍進至廣昌西北地區,吸引中路軍前縱隊加快南進;一面以方面軍主力秘密北移。21日,紅軍抓住“圍剿軍”前縱隊與后縱隊第11師相距近50千米的有利時機,集中兵力突然向進至草臺岡、徐莊一線的力量較弱的第11師發起攻擊,殲其大部。第11師大部被殲后,國民黨軍中路軍各部紛紛后撒。
至此,國民黨軍對中央蘇區的第四次“圍剿”被粉碎。此役,紅軍共殲國民黨軍近3個師,俘1萬余人,繳槍1萬余支。
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軍旗
上一篇:《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19年9月~194年10月)》真實記錄與故事
下一篇:《中日甲午戰爭(1894年7月~1895年4月)》真實記錄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