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農業的發展
清朝的歷代皇帝都十分重視農業生產,清朝入關以后,就仿效歷代帝王,在京南設立了先農壇,把祭先農神列為國家中祀之一。同時,在先農壇東南還開辟一畝農田,叫做稽田,專供皇帝每年春天到這里來行耕糟禮。
在清朝的十二位皇帝中,如果論重視農業生產,并將其付諸實踐,可以說做的最好的是康熙皇帝。康熙并沒有像以往的皇帝那樣,把重農僅僅體現在每年春天的耕糟禮上,而是切切實實地對某些植物、土壤及栽培技術進行了調查研究,并做了一些有效的試驗。
據記載,康熙研究考察過的植物多達二十幾種,如黑龍江麥、御稻、吐魯番西瓜、櫻額果、葡萄、果單、菱角、楊柳、楓樹、竹子等。他對這些植物的產地、生長期及根、莖、葉、花、果的性能、用途、味道等等,都做過較深入的考察。
在康熙考察過的二十多種植物中,他親自試種過的有十來種,如稻麥、人參、花木等??滴跄涎矔r,十分喜愛江南的香稻和菱角,他便帶了一些種子回京試種。結果沒有收獲,試種失敗了。他總結失敗的教訓,才悟出種莊稼不能生搬硬套,“南方雖有霜雪,然地氣溫高,無損于田苗。……南北地氣不同,節候各異”。以后康熙又留心改良土壤,提高地溫水溫,終于使他的栽培試驗取得了成功。
在康熙進行的若干種栽培試驗中,最有成效的是御稻的培育??滴趸ㄙM了近二十年的時間試種御稻,到晚年時,還曾命江寧織造曹寅、蘇州織造李煦在江寧、蘇州等地進行過推廣。據史書記載,御稻第一季畝產在四石左右,與當時蘇州稻田的畝產量接近,第二季畝產量一般都在二石至二石五斗,兩季加起來,比原來就增長了五成左右,所以受到當地百姓的歡迎。御稻在江南曾流行過一段時期,但當時還沒有解決在一塊土地上不倒茬、連種的種種弊端,同時農民也缺乏長期栽種雙季稻的積極性,御稻慢慢地就絕跡,.
康熙重視農業、關注農民,不僅體現在他親自參加農業勞動上,還體現在他的農業政策上。眾所周知,清初實行的圈地政策就是在康熙朝徹底廢止的。當時還規定,獎勵墾荒,地方官能招徠墾荒者晉升,否則罷黜。實行“更名田”,將明藩王土地給與原種地的農戶,耕種藩田的農民成為自耕農。實行蠲免政策,鼓勵農業生產??滴醭群髮⒑幽稀⒅彪`、湖北等九省田賦普免一周;又將全國各省錢糧分三年輪免一周。這在中國古代史上是罕見的。由于實施重農政策,全國耕田面積由順治時代的五億五千萬畝發展到康熙時代的八億畝,農業生產得到顯著發展。人口隨之迅速增長,國力呈現了盛世局面。
上一篇:清朝為何會分東西兩個陵區-清朝-滿族歷史
下一篇:清朝后妃們的“工資”-清朝-滿族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