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驚全國的文字冤獄
雍正帝即位后,曾靜鼓動川陜總督岳鐘琪反清,岳鐘琪即具折上奏,雍正帝派人拘訊曾靜,曾靜供認不諱,被免罪釋放。同時,大興文字獄,將呂留全部遺著焚毀,死者甚眾。
呂留良(1629-1683)明末清初杰出的學者、思想家、詩人和時文評論家、出版家。字莊生、又名光綸,字用晦,號晚村,別號恥翁、南陽布衣、呂醫山人等,暮年出家為僧。浙江崇德縣(今浙江省桐鄉市崇福鎮)人。
呂氏的民族節慨與反清復明思想表現為激烈行動的,清康熙五年(1666)拒不應試,被革除諸生,當時朝野為之震驚。爾后,康熙十七年、十九年,兩次不應“征辟”、決意出家為僧、遁跡吳興縣妙山,筑風雨庵著書、講學,所著詩詞文章多有“謗議及于皇考”言論。由此可以看出,這一時期持異端的知識分子還是有一定自由生存空間的。
雍正十年(1732),呂留良已經死了49年了,受曾靜反清一案牽連,被雍正帝欽定為“大逆”罪名。使呂留良獲罪的原因主要是他的著作、日記和書信。他在日記中多有“謗議及于皇考”的言論,被定為“思想罪”。呂留良及其子葆中已身故,慘遭開棺戮尸梟示之刑,次子毅中改斬立決,諸孫發遣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其親戚、弟子廣受株連,無一幸免,鑄成清代震驚全國的文字冤獄。
因呂案受牽連的還有呂留良的學生嚴鴻逵,朝廷給他定的罪是“拾呂留良之唾余,而尤加幻妄,豈非兇逆性成?萬死有余之逆賊呼?”還有一個受牽連的人是嚴鴻逵的學生,叫沈在寬。因為呂案受牽連的人還有:車鼎豐、車鼎賁、孫用克、周敬與、房明疇、金子尚、張圣范、朱羽彩、朱霞山、朱芷年等。
雍正十二年,呂留良的60多個后人,經歷了長途跋涉,歷盡艱難,被從江南水鄉發遣到寧古塔。到后,撥給寧古塔駐防旗人為奴。按著清代法律,對于“謀反大逆”為奴的人身控制,遠比一般奴仆為嚴。即使已經過了好幾代,仍然不允許改變身份為民,世代被置于“奴籍”的深淵之下,飽受人間的屈辱。
清初屢興文字獄,而由武力鎮壓完全轉向思想統制,則是從雍正朝開始的。這一“思想統制”的結果是終于轉移了有清一代的士風,加強了讀書人的奴性。
上一篇:雍正朝的御用和尚-清朝-滿族歷史
下一篇:順治帝的后妃-清朝-滿族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