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為何會分東西兩個陵區
清代共有五處皇陵:遼寧沈陽的北陵(又稱昭陵)和東陵,遼寧新賓的永陵(又稱興京陵),河北遵化的東陵和易縣的西陵。河北境內的東、西二陵是對都城北京而言的,東陵在北京東面,西陵在北京西面。清人關之后,共傳了十代皇帝。末帝溥儀未建陵,東陵葬有五個皇帝,剩下的四個都葬在北京以西一百二十多公里處的西陵。
清代入關之后的十個皇帝為什么不按歷代實行的“子隨父葬,祖輩衍繼”葬在一起,而要分成東西兩個陵區下葬呢?這就要從雍正皇帝說起了。傳說雍正皇帝篡改詔書得以即位,死后不敢在地下見其父康熙皇帝,想來這種說法純屬瞎猜,并無事實依據。對于雍正帝遷陵的原因,史書上是有記載的,為雍正皇帝尋找陵址的大臣認為清東陵已經沒有吉地了,于是選址建清西陵.清西陵一帶是丘陵地形,地域廣闊,西有紫荊關,南有易水,東南為燕國下都遺址。四周群山環繞,峰巒疊障,林木茂盛,殿閣嵯峨,透露出一派皇家氣勢。
雍正繼位不久便開始張羅陵寢。順治、康熙陵都在遵化,當然就在遵化選擇陵址。但開始施工的時候,發現土質不怎么好,于是便放棄了這個地方,另外尋找。雍正命人勘察,在易州鏡內泰寧山天平峪發現了“萬年吉地”,雍正認為覺得這里離父祖陵寢比較遠,與建陵一制之理不合,于是讓臣下給他找合理的根據。大學士等上奏,列舉了古代帝王類似分葬的情況,所以在易州設陵,并不違背古禮,且遵化與易州都離京城不遠,建陵是完全可以的。就這樣,雍正算是解決了輿論問題,決定在易州建造陵寢。并下令在泰寧山下動工修建泰陵,首辟西陵陵區。泰陵于雍正八年(1730)開始,至乾隆二年(1737)竣工。泰陵雄偉壯麗,并且位于西陵的中心位置,是西陵中建筑最早、規模最大的一座。
雍正本想叫乾隆也追隨他葬入西陵的,但乾隆卻違背了父意,選址于東陵,又規定以后父、子不葬一地,相間在東、西兩陵選址建陵,因此,東西兩陵的規模大體上是差不多的。
上一篇:清代的世爵制度-清朝-滿族歷史
下一篇:清朝農業的發展-清朝-滿族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