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帝的皇位是否是篡來的
在清王朝歷史中,雍正帝確實是一位很難準(zhǔn)確描述的帝王。這位封建王朝的最高統(tǒng)治者在位僅短短十三年,他是中國歷史上勤政有為的皇帝,他的性格當(dāng)中又有殘暴多疑的一面。從繼承大統(tǒng)到離奇死亡均是迷霧重重,更使得這位帝王尤為神秘。
雍正帝(1678-1735),姓愛新覺羅,名胤禛,康熙帝第四子。康熙末年,同其他皇子爭儲君之位時采取低調(diào)政策,以孝心著稱,康熙帝駕崩后,在十三皇子胤祥的幫助下繼承帝位。
雍正繼位的疑案,歷來說法不同。雍正繼承帝位,究竟是康熙親傳,還是篡位,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現(xiàn)在尚沒有定論。
有的說雍正親手殺死了自己的父親康熙,篡位。傳說康熙病重時,雍正給他父親敬了一碗人參湯,毒死了他父親,并就此繼承大統(tǒng)。這一說法是難以成立的。康熙對醫(yī)學(xué)和藥學(xué)很有研究。曾說人參對北方人不是很相宜,所以他很少吃人參。父親不喜歡吃人參,雍正怎么會用向父親敬人參湯來表示孝心?另外一碗有毒的人參湯是沒那么容易敬得上的,還有人試藥,所以這種說法有些不靠譜。
有人認為,康熙晚年他遺詔就是傳位十四子,雍正把“十”字改成“于”字了,這等于篡了他同母弟弟的位。但當(dāng)時這個“于”字是繁體“于”,要將“十”字改成“于”操作起來就有點難了。清朝習(xí)慣稱作皇十四子,皇四子,前頭有個皇字,如果改的話,那就變成“傳位于皇于四子”,就不通了。當(dāng)時傳位的詔書是漢、滿、蒙三種文字書寫的,即使?jié)h文可以修改,但滿、蒙文是由字母拼成,無從修改。基于以上這些理由,改傳位十四子為傳位于四子無法成立。
最后就是合法繼位額,也就是遵照康熙遺詔雍正繼位。康熙六十一年病重,派雍正代他到天壇祭天。對于封建王朝而言祭天是大事,由此可以看出有意讓雍正繼位。康熙在臨死這一天早上四點鐘左右,召見了他的七個兒子和隆科多,向他們宣布了諭旨,而口諭的內(nèi)容便是讓雍正繼承皇位。
在深圳市檔案館展廳,一幅存在了兩百多年的“康熙傳位遺詔”似乎能對雍正繼位之謎做一個解答。“遺詔”長1.55米,寬0.8米,詔書上漢、滿、蒙三種文字書寫的是同一內(nèi)容。漢文大概共有一千七百多個字,最后關(guān)鍵的話:“雍親王皇四子胤,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tǒng),著繼朕登基,繼皇帝位……”這短短的三十一個字,似乎可以澄清存留了近三百年的謎團之爭。所以,國內(nèi)一些學(xué)者認為,雍正是根據(jù)康熙的遺詔繼位,是合法的,疑案當(dāng)解。
目前,雖然對于這份遺詔是否是出于康熙之手尚有爭議,但雍正繼位的合法性卻逐漸被學(xué)術(shù)界認同。康熙皇帝認識到自己晚年過于仁慈,官場腐敗現(xiàn)象嚴(yán)重。大清需要一位能徹底整頓吏制新皇帝,于是鐵面無私、政績卓著的皇四子就成了最佳選擇。另外,康熙很喜歡雍正的兒子弘歷即后來的乾隆,帶在身邊親自調(diào)教,康熙選擇雍正,也保證了大清能有兩代好皇帝。因此,雍正篡位應(yīng)該其政敵制造的謠言,并無依據(jù)。
上一篇:雍正帝喜好煉丹-清朝-滿族歷史
下一篇:雍正朝密折制度-清朝-滿族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