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可行道
華夏民族是茶的原產地和茶文化的發祥地,因此茶也陪伴中華民族走過了五千年的歷程。茶道文化是一種“中介”文化,以茶為載體,來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古有“以茶行道,以茶雅志”的說法,它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特點,是“茶”與“道”的結合。
現代中國人不輕易言道,認為那是很高深的東西,是不能明明白白拿出來談的。不像日本茶有茶道,花有花道,香有香道,劍有劍道,練摔跤搏擊也有柔道、跆拳道。其實在中國的古代,各行各業都有“道”的存在,因此古人品茶也有茶道。
茶的起源,在我國歷來流傳著關于神農的傳說:“神農嘗百草,每當他在嘗草遇毒時,就用茶來解毒。”茶葉被我們的祖先發現以后,由于“茶”有解渴生津、提神醒腦等作用而漸漸被人們所熟知,成為一種日常飲用的養生之妙藥。
中國人有“關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雖被排在人們日常生活必需品的最后一位,卻由于中國人“飯后一碗茶”的習慣由來已久,而客來敬茶也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使它有著更為深遠的歷史和文化內涵。
唐朝有一個叫陸羽的人通過對茶進行多年的觀察和研究,撰寫了《茶經》一書。此書總結出一套科學的種茶、采茶、煮茶、品茶的方法,并賦予茶藝一種深刻的文化內涵,形成了最初的茶道。后人稱陸羽為“茶圣”。
表面上說,茶道就是由茶禮、茶規、茶法、茶技、茶藝、茶心這六事構成,稱作茶道六事。茶道修習就是通過茶道六事來證悟茶道精神。茶道修習的表面是“技”,但他的重點不是“技”,而是“心”。但要修習茶心,又必須從修習茶技開始,所以明白這個道理,才可以談茶論道。
茶是苦的,卻苦的有味,品茶的人從茶的味道中來品味人生的苦,人生有多少苦呢?佛家認為,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等等。總而言之,凡是構成人類存在的所有物質,以及人類生存過程中的精神因素都可以給人帶來“苦惱”,所以佛說“苦海無邊,回頭是岸”。這與道家的返本歸真其實是一樣的道理,所以要看透人生,看破生死,才能求得對“苦”的解脫。茶性也苦,從茶的苦后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體悟做人的道理,節儉、淡泊、以苦為樂。
茶道講究“和靜怡真”,把“靜”作為達到心齋座忘,滌除玄鑒、澄懷味道的必由之路。這虛靜之“靜”,是不是意味著自始至終需“靜”得鴉雀無聲,需“靜”得肅穆莊嚴呢?當然不是這樣。中國茶道審美文化中的虛靜之說,實質上是指心靈世界的虛靜,至于外界環境的寧靜,兼顧即可。只要自我心靈不失虛靜,則茗敘也罷、說笑也罷、聽曲也罷、賞戲也罷,皆無不可。在品茗之前,須放下心中的煩惱、躁動,靜下神來,定下心來,開始走進品茗審美的境界,靜靜領悟茶之色、茶之香、茶之味、茶之形的種種美感從而靜觀、反思人生、陶冶心性,達到心靈的空靜,怡然自得,體會虛靜之美。
茶道從自然平和中,徹悟世間大道。日本茶道宗師千利休曾說過:“須知道茶之本不過是燒水點茶。”此話一語中的。茶道的本質確實是從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瑣碎中去感悟宇宙的奧秘和人生的哲理。人的道德修養就是通過生活中一點一滴地“修和煉”,從平凡的小事中去徹悟大道。所以古人說:“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不要因為是很小的好事,就不去做,因為每一善行,都會幫助和影響他人,也會凈化和提升自己;當然也不要因為是很小的壞事就任意妄為,壞事做多了,必將有害于人,自己的身心也會受到創傷。
“放下”,是人們擺脫精神壓力的一種方法。所以,佛家講“放下”,放下人生的苦惱,放下人生的功名利祿,放下各種各樣的私心雜念。于是,看人生才會自然輕松無比,看世界才會天藍海碧、山清水秀、日麗風和、月明星朗。暫時放下手頭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閑;放松一下自己緊繃的神經,給心靈一個廣闊的空間。有詩最妙:放下亦放下,何處來牽掛?做個無心人,笑談星月大。
修行茶道首先要修心養德,從茶味中品其苦,看透人生,靜觀其變,心性空靈,在日常平凡中見真性,最后能放得下人生的苦樂,通徹人生的哲理,宇宙的奧妙,返本歸真。所以,現代社會的每一種行業、每一種文化都能幫助人修心養德,提高生命道德的境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的意蘊,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就遠遠超過了人們的想象,而達到更高更廣的境界。
上一篇:舍生取義
下一篇:謙虛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