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島及南海諸島稱南海地區。海南島在清代有13個州縣,島上除漢族外,主要是黎、苗族。南海諸島共有200余個,可分為東沙群島、中沙群島、西沙群島、南沙群島。清代把南海諸島分為 “七洲洋”、“南澳氣”、“萬里長沙”、“千里石塘”,與今天所分東沙、中沙、西沙、南沙大致相同。
海南島與南海諸島歷來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東漢、三國時,稱南海為 “漲海”,南宋時稱 “千里長沙,萬里石塘”。《夢粱錄》 一書還具體記載過西沙群島的一些具體情況。明代鄭和下西洋時的 《鄭和航海圖》 把南海諸島分為“石塘” (西沙)、“萬生” (里)、“石塘嶼” (南沙)、“石星石塘” (東沙和中沙)。
海南島的黎族善織吉貝 (棉布),元代的黃道婆曾來此向黎族人民學織吉貝。黎族人民用自己的吉貝同漢族人民交換牛、鹽等物品。經考古發掘得知,在西沙群島出土了許多唐宋元明清的瓷器,在甘泉島上的唐宋遺址,不僅發掘出盤、碗、瓶、罐,還有鐵鍋的碎片。
康熙時,廣東副將吳升“自瓊崖,歷銅鼓,經七洲洋、四更沙,周遭三千里,躬自巡視,地方寧謐”,說明清朝注意這些海島的管理,而且卓有成效。
上一篇:《農奴制的殘余》清朝歷史事件
下一篇:《和珅跌倒》清朝歷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