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厚三晉土·晉北之旅·善化寺·遼金建筑之典范
古城大同城南,有座坐北朝南、紅墻灰瓦的古式建筑,這就是聞名于世的古剎善化寺,當地人俗稱南寺。
據《大同縣志》及寺內碑文記載,善化寺初創于唐玄宗開元年間,五代后晉改名為大普恩寺;遼末金兵攻陷西京,寺院殿堂俱為瓦礫,所存棟宇僅有十之三、四。后來一位高僧圓滿大師不忍目睹古寺殘狀,廣募錢財,從金太宗天會六年(1128)起,慘淡經營十五年,才使寺院恢復舊日面貌。明英宗正統十年(1445),寺僧奏請藏經,從此更名為善化寺。今日寺院主要建筑均為遼金兩代所遺。
善化寺平坦開闊,面積13900平方米。沿中軸線,依次排列著山門、三圣殿、大雄寶殿,在兩殿之間的西面有座獨具風格的普賢閣。大雄寶殿是寺內主殿,面闊七間,進深六間;單檐五脊頂,屋頂坡度平緩出檐長,檐腳升起顯著,藻井由下而上層層迭收,形成攢尖式的結構樣式,體現出遼代建筑特點。殿內正中有五尊金身如來佛像,姿容凝重,氣宇軒昂。大殿兩側是二十四尊諸天護法神像,神情各異,無一雷同。殿內塑工最精的是殿東側的六臂日宮天子和鬼子母神像,古代匠師把它們塑造得風姿綽約,華貴不凡,宛然如生。傳說這尊鬼子母神像與寺名的由來有關。相傳古時大同瘟病流行,如來手下一看門母鬼乘機溜到人間,專吃童子,百姓悲聲四起,驚動了如來。母鬼原是一蝙蝠,修煉成仙,曾有五百兒女。如來命護法天神前去點化鬼母。天神來到人間,趁母鬼外出,劫去母鬼最小的兒子。母鬼聽見愛子在云中呼嚎,趕至如來佛處,乞求恩恕,表示愿意棄惡從善,只求留下性命照顧五百兒女。于是如來下旨讓母鬼呈蝙蝠原狀,食去人間蟻蠅,滅除瘟疫,等功滿德成,便讓母子團圓。鬼母遵旨除病滅災,百姓齊感鬼母恩德。如來召回鬼母,還其愛子,并贈與甘露一瓶喝下。從此鬼母變成了美麗善良的仙姑,靜心誦經。后人為她塑像紀念,稱“鬼子母像”,善化寺也由此而得名。
寺內三圣殿是金初代表性木構建筑。面闊五間,進深四間,廡殿頂式。殿內用四根金柱支撐梁架屋頂,是遼金減柱、移柱法的突出實例。佛壇上塑華嚴三圣(中釋迦、左文殊、右普賢),殿內西南角保存有金大定十六年(1176)刻立、南宋使臣朱弁于金皇統三年(1143)撰寫的一通碑文《大金西京重修大普恩寺大殿記》,碑文文采橫溢,書藝驚人,是研究善化寺建造史的重要文獻。說到朱弁,歷史上曾有一段動人的史話。南宋初年,宋高宗任命朱弁為通向副使,到大同(時稱西京)與金國將軍粘罕和談。粘罕見朱弁滿腹才華,便用高官厚祿勸降朱弁,朱弁斷然拒絕。粘罕惱羞成怒,只讓朱弁同來的官員返回南宋,而把朱弁扣留下來,從此朱弁被困在善化寺長達十四年。朱弁在善化寺開設學館,傳播漢族文化,其間參與協助寺院主持圓滿大師修整寺院工作,寺院整修完畢,圓滿大師請朱弁寫下了這篇碑文。直到十七年后,兩國和談成功,朱弁才踏上南歸的旅途。臨行之時,當地金國百姓無不為朱弁的高尚民族氣節所感動,這塊碑就成了他在善化寺的永久紀念。然而朱弁南歸第二年,便因奸相當道,憂憤而死。
上一篇:浩浩燕趙歌·清東西陵之旅·清西陵·辟西陵雍正求安寧
下一篇:茫茫高原雪·后藏之旅·扎什倫布寺·達賴建寺班禪駐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