鰲拜的政治命運
鰲拜出身自將門,精通騎射,早年南征北戰,屢建奇功,立下了汗馬功勞,是當之無愧的清初開國功臣。此外,鰲拜性格梗直倔強、敢于抗爭。他對故主皇太極忠心耿耿,對順治也始終堅守臣節,確實是一個非常難得的忠義之臣。
崇德八年(1643),皇太極去世,無可避免地帝位繼承上出現了矛盾。皇太極的長子肅親王豪格與皇太極的弟弟多爾袞爭立。鰲拜是“天子自將之師”鑲黃旗的重要將領,他忠心事主,始終不渝,堅決擁立皇太極的兒子繼承皇位,甚至不惜兵戎相見,最終這場皇位爭奪戰以福臨繼位告終。為此,鰲拜與睿親王多爾袞結下怨仇,在多爾袞攝政期間,多次遭受殘酷打擊,三次論死。故主皇太極已經去世了,他的兒子福臨也繼承了皇位,鰲拜完全可以為了個人利益而黨附多爾袞的,這在官場上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了。但鰲拜面對這樣險惡的處境,仍不屈不撓,始終不曾迎合多爾袞。
假如順治能夠活得更長一點的話,這段君臣相得的佳話恐怕就能夠進入歷史,深入人心。但遺憾的是,順治十八年(1661),年輕的福臨去世。從此,鰲拜的政治命運進入了一個轉折期。權力是一個魔杖,能夠改變很多東西。鰲拜功臣、忠臣的形象開始逐漸變形,于是在康熙初年,雖沒了多爾袞,但卻出現了專權的鰲拜。
康熙決意鏟除鰲拜,但鰲拜勢力不小,行動稍有不慎便會釀成大變。康熙不露聲色,挑選了一批身強力壯的親貴子弟,整日在宮內練習布庫(滿族的一種角力游戲,類似摔跤)為戲。鰲拜以為皇帝年少,沉迷于嬉樂,不以為意。
康熙八年(1669)五月,清除鰲拜的時機終于成熟了。康熙先把鰲拜的親信派往各地,換自己的人掌握京師的衛戍權,召集身邊練習布庫的少年侍衛布置逮捕鰲拜事宜,然后召鰲拜入宮覲見。鰲拜是宮廷的常客,接道召見,他根本沒當回事。等到鰲拜入宮,康熙下達命令,少年們一擁而上,鰲拜猝不及防,被摔倒在地,束手就擒,一代驍勇戰將就這樣戲劇化地敗在了一群少年人的手下。
接下來便是對鰲拜的審訊了。經議政王大臣等審實,宣布了鰲拜三十條罪狀,應處以立斬。跟據法國傳教士白晉的記載,當時鰲拜請求覲見康熙,讓康熙看他為救皇太極留下的傷疤。累累傷痕和對上兩代皇帝的功績保住了他的性命。康熙也念在鰲拜屢立戰功,且沒有篡弒的跡象,免了鰲拜的死罪,將其禁錮起來。其黨羽或死或革。沒過多久,鰲拜便在禁所死去。
上一篇:馬關條約賠款去了哪里-清朝-滿族歷史
下一篇:鴉片戰爭始末-清朝-滿族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