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同治中興的爭論
“同治中興”是指清朝中葉后,同治帝在位十三年的一個中興階段。適逢1860年清政府與英法媾和,其間平定了太平天國、捻軍及回民起義,政治上出現了一個和諧時期,下開洋務運動又興辦了洋務活動。使腐朽的清朝統治出現了一些新氣象,史稱“同治中興”。
有人認為,所謂的“同治中興”是某些歷史學家歪曲歷史、刻意美化清朝的做法。大家都知道,鴉片戰爭以后,無能的清朝政屢戰屢敗,割地賠款、喪權辱國。人民不堪剝削,紛紛揭竿而起反抗,爆發了中國近代史上最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太平天國起義。同治年間的實際掌權者是慈禧,這個慈禧老妖婆的統治時期居然也是什么“中興”?這其實是中國殖民地化加深的一個時期,而不是什么所謂的“中興”。
此外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同治中興”,其主要原因是辛酉政變之后,在奕?與慈禧之間、慈禧與慈安之間建立了一種權力均衡機制,出現了互相依托、同心協力的穩定政局。他們繼續實行重用漢臣,尤其是發揮湘軍和淮軍的作用,滿漢統治階級聯合起來才實現了所謂“同治中興”。“同治中興”是促進中國近代歷史進步的一個階段,主要體現洋務運動上,當時大興洋務,先提出“自強”以后標榜“求富”創辦了一系列近代企業,包括福州船政局、江南制造總局、開平煤礦等等,這在客觀上刺激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洋務運動過后的“實業救國”思潮不能說與這段時期沒有關系。同時洋務運動種的近代企業雖然管理不屬于規范的資本主義經營方式,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中國無產階級的出現。
上一篇:八國聯軍侵華-清朝-滿族歷史
下一篇:關于攻打使館基本力量的誤識-清朝-滿族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