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艾之死
鄧艾是三國時期曹魏的著名將領。他從小胸懷大志,12歲那年來到潁川,看到故太丘長陳寔的碑文中有兩句話:“文為世范,行為士則”,(就是說文章為世間的典范,為人是士大夫的楷模)心中很是敬慕,于是自己取名叫“范”,字“士則”。每當遇到高山大澤,就用手指劃,說打仗時軍營應安于何處,常常受到別人的嘲笑。后來被司馬懿看中,辟為屬官,陸續升遷為尚書郎、鎮西將軍、征西將軍等,并被封侯。鄧艾對君主,對國家一片忠心,經常上書出謀劃策,不論在戰爭中,還是屯田中,他都身先士卒,屢建殊功。但鄧艾為人太直,性情太剛,觸犯、得罪了一些人,又自認為忠心可鑒,從不想會遭忌被疑。鄧艾雖然對敵國作戰很有謀略,但卻不會防止小人對自己的中傷,結果遭誣陷被殺。
公元前263年秋天,曹魏大舉興兵伐蜀。大將軍司馬昭任總指揮;征西將軍鄧艾統三萬人從狄道開赴甘松、沓中,牽制蜀將姜維;雍州刺史諸葛緒統三萬人從歧山開赴武街橋頭,斷姜維的歸路;司隸校尉鐘會統十萬人,分別從斜谷、駱谷、子午谷直逼漢中;廷尉衛罐持節擔任鄧艾、鐘會兩軍的監軍。鄧艾兵至陰平,想與諸葛緒合兵從江油進攻成都,但諸葛緒受命斷姜維后路,不敢西進,到白水關與鐘會合兵。鐘會心懷陰謀,想獨攬軍權,密告諸葛緒畏敵不前,使朝廷下令將其押回京城,手下軍隊歸鐘會統領。
姜維扼守劍閣天險,鐘會軍隊無法攻克,加之道路險阻,運輸困難,軍中乏糧,打算撤軍。但鄧艾反對,上書說:“敵兵已大受挫折,應乘勝追擊,從陰平沿小路奔涪縣,距成都只有三百里,派精兵可直插敵人心臟,劍閣守軍必回師救涪縣,鐘會可乘虛而入,姜維如不救涪縣,涪縣兵力極少,定能攻破。”于是鄧艾率軍從陰平行七百里無人之地,鑿山開路,遇水架橋,山勢險峻,行軍極其艱難,軍糧無法運上,情況危急。鄧艾用毛氈把自己裹起來,翻滾而下,將士們攀援懸崖上樹木,魚貫前進。到達江油,蜀漢守將馬邈不戰而降,在綿竹又大敗蜀漢衛將軍諸葛瞻,進軍至雒縣,劉禪派使者拿著皇帝的印璽和書信,來向鄧艾投降,并詔令姜維向鐘會投降,蜀漢滅亡。鄧艾率軍進入成都后,安撫劉禪君臣,嚴肅軍紀,安定百姓,受到蜀地人士的稱贊。鄧艾滅蜀有功,被封為太尉,增加食邑二萬戶,兩個兒子被封為亭侯。
鄧艾對司馬昭說,現在憑借滅蜀的聲威,席卷東吳是有利之機,眼下將士們疲勞,可稍緩,先留隴右、巴蜀兵各二萬,進行伐吳的物質準備;同時要厚待劉禪,將其留下,封為扶風王,以便使東吳歸順,如把劉禪送往京城,東吳會認為是軟禁流放,不利于勸說吳主投降。司馬昭派監軍衛瓘告訴鄧艾,此事要上報,不能馬上實行。鄧艾說:我受命征討,有皇帝的符策,按《春秋》的原則,只要有利國家,專斷是可以的。于是心懷陰謀的鐘會借機誣告鄧艾要反叛,朝廷下令把鄧艾關入囚車,押回京城。送走鄧艾后,鐘會反叛,被殺。鄧艾的部下截回囚車,監軍衛瓘派人在綿竹縣西,將鄧艾父子殺死,鄧艾在洛陽的其他兒子也全被殺,鄧艾的妻子和孫子被流放西域。正所謂“忠而受誅,信而被疑,頭懸馬市,諸子并斬,見之者垂泣,聞之者嘆息。”
當初,東吳的諸葛恪包圍合肥新城,不克敗歸。鄧艾對司馬師說,孫權死后,舊大臣不歸順新主,諸葛恪剛剛把持朝政,不全力安撫國內,卻頻繁用兵于外,傾國之兵攻打合肥,死者數萬,大敗而歸,這是他敗亡之日。諸葛恪回去后,果然被殺。可見鄧艾有視危禍于未然的本事,然而他能深知遠敵諸葛恪之危禍,卻看不見自己身邊的危禍。古人說:“目見毫毛而不自見其睫也”,就是說,眼睛雖可看見毫毛一樣微小的東西,但卻看不見自己的睫毛。鄧艾的悲劇之因,或許就在這里。
上一篇:道爾頓制在中國
下一篇:都市中的單色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