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以八股文取士,士大夫的精力皆耗于時文,因此詩文遠遜于唐宋。明初大亂之后,士人無意于功名,埋頭讀書,加上剛剛推翻元朝統治,士人對漢族的古文明尤有親切感,于是脫去元末纖巧浮艷的風氣,有一種渾然天成、清新自然的古樸風氣。明初作家有宋濂、劉基和高啟,宋濂以散文見長,高啟以詩歌見長,劉基則詩文兼優。從明成祖到英宗正統年間,統治秩序比較穩定,社會經濟日趨繁榮,雍容典雅的歌功頌德之文便統治了文壇,其代表作家是臺閣重臣楊士奇、楊榮、楊溥等,故稱之為“臺閣體”,其詩文散發著 “富貴福澤之氣”,以至于千篇一律,毫無生氣。為振起蒼白無力的文風,明中期出現了文學復古思潮。弘治、正德年間,以李夢陽、何景明為首,包括徐楨卿、邊貢、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在內的“前七子”崛起,他們響亮地提出“文必秦漢,詩必盛唐”,此唱彼和,形成了聲勢浩大的文學運動,取代了臺閣體對文壇的統治。到嘉靖年間,又有李攀龍、王世貞為首,包括謝榛、宗臣、梁有譽、徐中行、吳國倫在內的“后七子”繼起,把復古主義文學運動推向高潮。“前后七子”大都是當時的政治風云人物,在與宦官、豪門的斗爭中,經歷了個人的升沉榮辱,因此也有真率可讀的詩文,而且前七子大都是西北人,其詩文也有以北方的雄剛取代南方之柔弱的特點。然而他們刻意模仿漢唐詩文的形式,缺乏個性和時代精神,走向另一種新的形式主義。前七子之一的何景明,曾說宋人書不必收,宋人詩不必觀。一天,他的朋友找出四首詩給他看,問:“此是何人詩?”答道:“唐詩。”朋友笑了起來,說:“此正是先生所不要看的宋詩呢!”何沉默半晌說:“仔細看看的確不好。”這種倔強已到了不講道理的地步。
上一篇:《利瑪竇傳播西學》明朝歷史事件
下一篇:《十三副鎧甲打天下》明朝歷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