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學又稱道學,產生于宋代,集大成者是朱熹。自朱熹之后,歷代統治者無不用其作為鞏固統治的思想武器。而康熙皇帝對理學尤重獎勵。
康熙五十一年 (1712年),康熙皇帝對大學士們說: “唯宋儒朱子 (朱熹),……凡所著作及編纂之書,皆明白精確,歸于大中至正。經五百余年,學者毫無疵議。朕以為孔孟之后,有裨斯文者,朱子之功,最為宏巨?!?他要求大學士們會同九卿、詹事、科道,擬定出一套尊崇理學的辦法來。
于是大學士們會同禮部,尊崇朱熹躋于孔廟四配十哲之次。又命大學士熊錫履、李光地編 《朱子全書》,又嫌明代所編 《性理大全》 “取者太煩,類者居多”,命大學士李光地“省其品目,撮其體要” 編 《性理精義》,頒示天下。
康熙皇帝又親自為 《朱子全書》、《性理精義》撰寫序言。下詔以朱熹的 《四書集注》 作為科舉考試最基本的教科書。
理學名臣魏裔介、魏象樞、湯斌、熊錫履、李光地、陸隴其、張伯行等都受到禮遇,或為大學士,或為尚書,或為御史,這些人著書立說,闡揚理學,成為思想界的學術權威和顯要。
康熙皇帝宣揚理學,對鞏固統治無疑起了作用,但社會在發展,學術也在發展,他企圖用理學獨霸思想界,終究是不可能的。
上一篇:《康熙反腐倡廉》清朝歷史事件
下一篇:《開發東北地區》清朝歷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