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里士多德的物體運動論
亞里士多德(Aristoteles,前384—前322)是古希臘的一位杰出的科學家和偉大的思想家,他集古代知識于一身,在他死后的幾百年中,沒有一個人像他那樣對知識有過系統考察和全面掌握,恩斯格稱他是古代最博學的人。
亞里士多德的著作在一段時間里被人們奉為金科玉律,認為他的見解、成果是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的“終極真理”,認為其學說和思想是至高無上的,是高不可攀的“頂峰”。凡是他做出的論斷,都被推崇為絕對正確的真理,甚至連他說的男孩子比女孩子多幾顆牙齒,也沒有人懷疑。他提出的物質越重其下降的速度越快,物體只有在外力推動下才運動,外力停止,運動也就停止的論斷,流傳了千余年。
17世紀時,意大利物理學家伽利略在實踐中發現,物體運動并不是只作簡單的勻速運動,還有一種勻加速運動,他做了著名的小球滾動實驗,從中得出四項重要發現。
伽利略先在木板上刻了光滑的槽,然后把木板的一頭抬高,讓小球從上向下自由滾動,記下每次運動時間和距離的關系。他改變木板長度和傾角,多次實驗后,證實了小球運動速度和時間成正比,運動距離和時間的平方成正比,這就是勻加速運動的定律。這是第一項重要發現。當木板傾角是90°的時候,小球就變成垂直下落了。所以,自由落體運動也是一種勻加速運動,從而證明了物體下落的快慢和物體輕重沒有關系。這是第二項發現。他還發現了慣性原理和拋物體運動規律。傳說伽利略曾在比薩斜塔上用兩個重量不同的球,做過自由落體的實驗,結果幾乎同時落地,伽利略用實驗推翻了重物比輕物下落得快的觀點。
科學是不斷發展的,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不斷深化。對科學巨人的崇拜和景仰是無可指責的,但不能迷信和盲目崇拜,而應當站在巨人的肩上,比巨人看得更遠。
上一篇:亞里士多德的“謬誤”還會再變成“真理”嗎
下一篇:亞里士多德錯誤的“宇宙不變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