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地區,是清朝的 “龍興之地”。入關后,清統治者將東北地區列為 “禁地”,甚至搞 “柳條邊” 進行保護,柳條邊內禁止漢人進入開墾。但是,山東、河北、河南等省的人民或為生活所迫,或出于逃難,不斷突破封禁到東北廣大地區進行開墾。乾隆以后禁令漸開,關內漢族勞動人民更大量涌入。從乾隆六年(1741年) 到乾隆四十二年 (1777年) 不到40年,漢族人口由35萬增到78.9萬,此外還有不少蒙古人和回族人遷入。各族勞動人民把大片黑土沃野墾成熟地,種上五谷。以奉天 (沈陽)、錦州兩府為例,自順治十八年 (1661年) 到雍正二年 (1724年),熟地由609頃增至5806頃,將近9倍。又如,吉林地區在乾隆四十五年 (1780年) 統計,民地開墾達11600多頃,比雍正十三年 (1735年) 以前增加了42倍! 在較邊遠的黑龍江兩岸,清政府派官兵屯田 (著名的江東六十四屯) 和移民墾荒 (如璦琿、嫩江),當地原來的少數民族索倫、達斡爾等也從狩獵學會了種植,東北的農產品大量銷往關內。
此時手工業隨著迅速發展,伐木、采礦 (金、煤等)、冶煉、陶瓷、造船 (如吉林)、造車、弓矢、皮革、鞋帽、紡織、印染、榨油、磨粉、釀酒在各城鎮和大村屯也都發展起來了。與此同時興起了一些新城市,如長春、吉林、寧古塔、雙城堡等。內地商人也經常往來東北地區,用布匹、茶葉、紡織品、鐵器與東北各族人民交換毛皮、人參、鹿茸、木耳、蘑菇等土特產。在商業交流頻繁的情況下,中原文化也傳播進來,《四書五經》、《通鑒綱目》、《三國演義》、《聊齋志異》 被譯成滿文傳入,當地滿人學漢語,漢人學習當地少數民族語言蔚成風氣。
上一篇:《康熙提倡理學》清朝歷史事件
下一篇:《開發新疆》清朝歷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