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拒斥中一以貫之·儒學特質的形成與強化
孔子創立的儒學,具有許多鮮明的特點。這些特點,基本上為后來的儒家學者所繼承,并不斷發揚光大。
重視現實,以人為本
孔子雖然講天命,強調在自然和社會的發展過程中有著一種巨大的客觀力量在起作用,但他更重視對人的研究,把人作為自己思想體系的出發點和歸宿。他很少講天道,認為那是虛無縹緲的事,也不輕易談鬼神。他說:“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畢生致力于對人道的探求。所謂人道,就是處理社會上人與人關系的準則,治國作人的道理。
《論語》二十篇,篇篇談如何做人:如何對待別人,如何對待自己,如何治理人民。把這些做人的道理用一個字來概括,那就是“仁”。孟子說:“仁也者,人也。”(《孟子·盡心下》)仁就是人之所以為人。人的價值是什么? 怎樣才算一個真正的人、高尚的人?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孔子的儒學主要是人學,即通過研究人的價值、思想、行為以及人與人關系的調適使社會和諧發展的學問。他用理性的目光審視著整個社會,探討修身治國的最佳理論,在全面總結歷史文化遺產的基礎上建立了自己的仁學體系。經孟子、荀子、韓愈、張載、二程、朱熹等人的繼承和發揚,儒學的人學特質不斷強化,并形成了中國文化實用理性的思維方式。所謂實用理性,是區別于經驗感性和思辨理性的一種思維方式。它首先指的是一種理性精神或理性態度?!@種理性具有極端重視實踐的特點。即它不在理論上去探求、討論、爭辯難以解決的哲學課題,并認為不必要去進行這種純思維的抽象。重要的是在現實生活中如何妥善地處理它。(參見李澤厚《孔子再評價》,載《中國社會科學》1980年第二期)
在這種思維方式的支配下,一般儒家學者都與消極遁世的道家(教)、主張修行出世的佛教劃清了界限。他們致力于在平平常常的現實世界構筑理想的殿堂,實現其主體人格的偉大價值?!安恢毴~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賀知章《詠柳》)自然界的萬千變化是自然造化的結果,而非上帝、神仙所為。而社會的穩定與發展,則主要依靠三綱五常、仁政德治等現實政治、人倫的力量去實現。
儒家注重現實、積極入世的人生態度,造成了中國政治哲學、歷史哲學、人生哲學等人文科學的發達,取得了用理性的眼光研究社會、歷史、人生等問題的重大成就,但也造成了儒學偏重社會、輕視自然的弊端。為回答春秋時期社會變革的重大現實問題而由孔子建立起來的儒學,其重心放在社會的治理、歷史經驗的總結、人倫的完善等問題上,對于“性”與“天道”等純哲學的抽象以及自然奧秘的探討等問題則較少涉及。在孔子之后,儒家中雖然不乏“博通眾流百家之言”,知識廣博的大學者,哲學思辯的水平也不斷提高,但邏輯學及自然科學的不發達已成定局,積重難返了。
山東曲阜孔廟
追求至善,以學易道
孔子的儒學以“仁”為核心,以修養道德、止于至善為人生追求,以建立“大道流行”、“天下為公”的理想社會為目標。孔子從建立一個統一的封建國家出發,為封建統治階級制定了一套比較完整的道德規范。這些道德規范是一切志士仁人的行為準則,調整統治階級內部關系乃至全社會人與人關系,使之安定有序的有效思想武器。孔子明確宣稱,他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論語·述而》),就是為了追求社會的真諦,尋找救世的良方,并力圖“以其學,易其道”,用自己的理論去改變“天下無道”的局面,實現“天下大治”。他周游列國,游說諸候,雖到處碰壁,仍志向不渝,“知其不可而為之”(《論語·子罕》)??鬃拥倪@一治學宗旨深為其后學所繼承,“恥一事不知”的儒家學者,對真與善的追求是合而為一的,而善的地位更為重要。明代大儒王陽明的弟子們曾經概括了“王門四句教”:“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边@是儒學倫理中心主義的知識論的集中體現。正因為儒學堅持了“為萬世開太平”的治學宗旨,并為封建統治階級提供了一個日臻完善的思想體系,所以儒學從漢武帝至明清,一直居于正統官方思想的地位,對于中國封建社會的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影響。這種以追求至善,服務社會為目的的治學宗旨,把哲學、倫理、政治緊密地結合在一塊,以倫理道德問題為中心,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為主要課題,以三綱五常為圭臬,強化了封建道德,有力地維護了封建統治,它自身也在統治階級的支持下不斷發展,深入人心。但由于受到統治階級的過多干預,所以其發展也受到眾多限制,難以沖出傳統觀念的牢籠而更新較慢。
天人合一,貴和求中
儒學認為,天、地、人是一個相互協調的整體。《易傳》稱:“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人在自然的變化之前加以引導,天不違人;人在自然變化之后順應自然,人不違天。人能掌握自然規律,“制天命而用之”(《荀子·王制》)。天人各有其道。“天,有形之大者也;人,動物之尤者也。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劉禹錫《天論》上)天與人“交相勝”,“還相用”。人因為具有主觀能動性,能夠“知天之理”,故可以“相天”、“裁天”、“勝天”、“善動以化物”、“以人造天”?!疤熘?,猶將生之;天之所愚,猶將哲之;天之所無,猶將有之;天之所亂,猶將治之?!?王夫之《續春秋左氏傳博議》)
山東曲阜衍圣公府(孔府)大門
儒家認為,宇宙間的一切,包括天、地、人都服從一個共同的規律,此即“理”。這個理在不同事物中有不同的體現,此即分殊。這個理既是宇宙的本體,又是人類道德之源?!暗乐笤鲇谔臁保疤烀^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禮記·中庸》)。人性是天所賦予的,循性而行即為正道,教化的目的即循道前進。所以,人們通過“盡心”、“知性”即可“知天”。人們認識的任務就是“窮天理”,明“至善”,通過“存天理、去人欲”的修養功夫,用“至善”的“天命之性”變化“氣質之性”,用“知覺從義理上去”的道心去克服遷于物欲、為情所累的“人心”,從而實現自己道德品格的升華。
儒家的天人合一理論是為現實社會服務的,天人合一、天人協調是人類合一、社會協調理論的依據??鬃诱f:“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主張用正確的意見去克服錯誤的意見,從而實現人與人之間的統一和諧。為了保持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孔子提出了“中庸”的原則,要求人們恰如其分地執行以仁義禮智為核心的各種道德規范和禮儀制度,既要做到,又不要過分??鬃釉谶@里提出了哲學上的“度”的問題(詳見本編第一章),并沒有多少折中調和的意思。實際上,孔子是反對折中調和的。他認為那種貌似公正而沒有是非觀點的好好先生是敗壞道德的小人(見《論語·陽貨》)。奉行中庸之道,堅持按照各項道德規范去做的人,就是“仁人”、“君子”。
孔子之孫子思在《中庸》中充分發揮了孔子的中庸思想,把中庸從方法論提高到世界觀的高度:“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庸》)認為“中”與“和”是宇宙的最高法則、必須通過對“中”、“和”原則的體認和踐履,實現人類社會及天地萬物的和諧發展。此后,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論,道學家的“天理”、“人欲”說,都是儒家貴和持中思想的表現。它要求人們一切按封建禮儀制度辦事,使整個社會上下有序、安定和諧。
儒家的天人合一、貴和持中包含著把宇宙、人類社會看作一個完整系統的思想,閃耀著辯證法的光輝。它不僅對中國封建社會的鞏固和發展,對中華文化傳統的形成與延續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而且對于我們今天正確處理天人關系,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也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但另一方面,由于“合一”、“中和”思想否認根本性的變革,反對打破舊的平衡,又對思想及社會的發展起到一定的阻礙作用。
上一篇:唐末儒學的新趨向·儒學學風的變化
下一篇:現代儒學·心學的現代版—賀麟·儒學現代發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