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輕民貴的君臣民主平等思想
1.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君主、國家、人民,哪個最為根本?在封建社會,君主都認為自己是至高無上、神圣不可犯的,孟子大膽提出人民才是最主要最根本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盡心下》,第640頁)。這在封建社會是大膽的言論,體現了以人民為主的思想,他甚至提出君主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說:“賢者之為人臣也,其君不賢,則固可放與……有伊尹之志,則可;無伊尹之志則篡也。”(《盡心上》,第624頁)
孟子認為人民有改變君主領導地位的權利,對君主的錯誤,首先是批評建議,使之改正,但是“君有大過則諫,反復之而不聽,則易位”(《萬章下》,第563頁)。這相當于現代社會的罷免與彈劾。對君主的錯誤首先是批評,多次批評堅持不改就“易位”。對禍國殃民的君主,人民有權依法懲辦他,“臣弒君,可乎?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獨夫),聞誅一紂而已,未聞弒君也”(《梁惠王下》,第378頁)。
2.孟子主張民主平等的君臣關系
對于君臣關系,孟子提出了一條重要原則,就是“君子之事君也,務引其君以當道,志于仁而已”(《告子下》,第598頁)。君子從政是為了實現其仁愛的政治理想,因此,“不同道,非其君不事”(《公孫丑上》,第398頁),君臣不同道就沒有共同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戰略目標,就不能與其謀大事。孟子提出事君“所就三,所去三,迎之致敬以有禮;言,將行其言也,則就之。禮貌未衰,言弗行也,則去之。其次,雖未行其言也,迎之致敬以有禮,則就之。禮貌衰,則去之”(《告子下》,第604頁)。孟子說:“君視臣如手足,臣視君如心腹;君視臣如犬馬,臣視君如國人;君視臣如草芥,臣視君如寇仇。”(《離婁下》,第508頁)君不可賤臣,上不可輕下,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相互支持,而且君上要做出榜樣,所謂“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同上,第509頁)。孟子還提出沒有上級的關心與支持,要做好工作也是困難的,所謂“居下位而不獲于上者,民不得而治也”(《離婁下》,第493頁),君臣要團結,行正道,施仁義,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背離);多助之至,天下順之。”(《公孫丑下》,第415頁)
君臣關系,不是人身附庸關系,“無罪殺士,則大夫可以去;無罪戳民,則士可以徙”(《離婁下》,第509頁),孟子關于君臣之間的民主平等思想,在當時是有積極意義的。
3.禮教的原則性與特殊靈活性
“淳于髡(音昆)曰:男女授受不親,禮與?孟子曰:禮也。曰:嫂溺,授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授,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授之以手者,權(權變)也。”(《離婁上》,第497頁)在一般情況下,要堅持男女授受不親,但是,當自己的嫂子或陌生姑娘溺水或遇險時,仍教條式地堅守授受不親,那就太殘忍了,所以遵守禮教,有時也要“權也”。禮教只是維持人與人之間正常的禮儀關系,在特殊情況下,如果死守教條,就會造成無辜的犧牲,這時寶貴的生命就重于禮教。
無論什么禮教,都應當從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正常關系出發,出現特殊情況,就要權衡變通,把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放在第一位。孟子認為在堅持禮教的原則性和特殊情況下,可以變通靈活。禮教不應該為維護封建專制統治而束縛人民的思想自由和傷害人格尊嚴,禮教用以維持人們的相互禮儀和正常文明。
4.反對非正義戰爭
春秋戰國時期是新興地主階級奪取政權并鞏固政權的時期,強凌弱、大兼小的戰爭不斷,孟子說:“春秋無義戰。”(《盡心下》,第634頁)孟子并非反對一切戰爭,他是支持正義戰爭的,他說:“以天下之順,攻親戚之所釁,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公孫丑下》,第415頁)就是說,以天下眾多順附的力量去攻擊少數眾叛親離的不仁者,所以,君子對于反對不仁德君主的正義戰爭,不戰則已,戰必勝矣。
孟子反對侵略戰爭,主張嚴懲侵略戰爭的發動者,他說:“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此所謂率(帶領)土地以食人肉,罪不容于死,故善戰者服上刑。”(《離婁上》,第495頁)
戰爭不斷,大國小國如何求得生存與發展,孟子提出了一些外交原則,他說:“惟仁者以大事小……惟智者以小事大……以大事小者,樂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故樂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國。”(《梁惠王上》,第367頁)仁者當政大國,以大事小,不侮小國,以保天下,小國要承認現實,與大國交往要憑智慧謀略,內行仁政,增強實力,堅持自衛原則,以保其國。
孟子繼承和發揚了孔子關于仁的學說思想,他提出仁是處理人際關系的原則和出發點,“仁者愛人,仁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在現實社會生活中,我們應當倡導仁義仁愛,用仁義去教育人民。使民“制有恒產”,富民、教民、樂民,設庠序之教。他還提出君輕民貴,倡導民主平等的政治社會關系原則,體現以人為本,這些無疑具有積極意義。
上一篇:發展經濟,重視教育,革新舊弊,移風易俗
下一篇:唐太宗君臣關于“創業與守成孰難”討論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