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陽王高紹義
高紹義稱帝,是北齊滅亡過程中的一個插曲。
高紹義是文宣帝高洋的三兒子,最初封為廣陽王,后來改封范陽王。曾任北齊侍中、清都尹。此人和許多宗室親王一樣,驕縱不法,專好與一幫拍馬小人吃吃喝喝,還交結宮中閹宦,打死博士任方榮。由于這些劣跡,曾被武成帝高湛打過二百大板。此后,才算有所收斂。后主高緯從晉陽逃往鄴城時,讓他當了尚書令、定州刺史。
北周武帝攻克晉陽后,以齊降將封輔相為北朔州 (治馬邑,今山西朔縣) 總管。北朔州乃是北齊為控制和防御突厥而設置的邊境重鎮(zhèn),士卒驍勇。此時,前長史趙穆和司馬王當萬等不甘心降周的將吏,便密謀囚禁封輔相,從瀛州把抗周的任城王高諧迎去,領導抗周。后來高諧沒有迎到,只得把定州刺史范陽王高紹義請了去。高紹義雖不如高諧威望大,畢竟也是宗室親王,可以號召百姓。因而,當高紹義于建德六年(577)二月來到馬邑時,昔日的齊國邊境軍民,重又燃起了一線復興的希望。自肆州(今山西忻縣)以北二百八十余城紛紛反正,表示效忠高紹義。紹義遂率軍南下,打算奪取晉陽。隊伍剛到新興,周軍已占了肆州,紹義前鋒兩儀同率部降周。周軍進擊顯州,活捉刺史陸瓊,又攻拔周圍諸城,紹義被迫退保馬邑。周軍乘勝攻馬邑,紹義戰(zhàn)敗。對眾發(fā)誓道:“有死而己,不能降人。”他確實沒有降周,卻也沒有以死許國,而是投奔了突厥。此時,他身邊尚有眾三千人,紹義宣布: “不愿隨往突厥,想回去的聽便。” 當下就散走了一大半。
突厥佗缽可汗一向尊敬文宣帝高洋,稱他為英雄天子。如今見來投的高紹義模樣,尤其是腿踝長得酷似其父,因而對他甚見愛重。實際上當然還是想利用高紹義作為對付北周的一個籌碼,所以,將跑到突厥境內(nèi)的齊人,統(tǒng)統(tǒng)交由紹義管轄。
同年十二月,北齊宗室的疏屬、仍在黃龍 (今遼寧朝陽) 堅持抗周的營州刺史高寶寧上表勸進,高紹義遂稱帝,改元武平,以寶寧為丞相。突厥佗缽可汗特地為之發(fā)兵壯膽。
第二年 (578) 閏六月,高紹義得知周武帝病死,以為老天有眼,助他復齊。恰好幽州人盧昌期起兵據(jù)有范陽(今河北涿縣),奉迎紹義。紹義當即帶著突厥兵南下。中途聽說周幽州總管領兵出征,便乘虛襲擊幽州治所薊城(今北京市),周柱國將軍宇文神舉派大將軍宇文恩率兵四千往救,大半被突厥兵消滅。就在此時,宇文神舉已攻克范陽,生擒了盧昌期。高紹義獲悉后,知復國無望,遂率全軍素衣舉哀,追悼盧昌期,然后退回突厥境內(nèi)。
隨著北周對齊國故土的統(tǒng)治日益鞏固,高紹義在中原已經(jīng)失去了號召力,完全仰賴突厥的庇護茍延殘喘。此時,突厥與北周的關系也開始逐漸改善。大成元年(579)二月,突厥佗缽可汗要求與周和親,周以交出高紹義為條件,同意將千金公主嫁給佗缽。佗缽沒有答應。但雙方關系仍在繼續(xù)改善。大氣候的變化,預示著高紹義的茍安日子已經(jīng)不會長久了。
大象二年 (580) 六月,周遣汝南公宇文神慶、司衛(wèi)上士長孫晟送千金公主于突厥,又遣建威侯賀若誼厚賂佗缽,要求交出高紹義。佗缽權衡利弊,覺得高紹義已經(jīng)不再有用,決定把他拋棄。遂以出獵為名,把高紹義誑到南部邊境,使賀若誼捉去。七月,高紹義被押到長安,隨即又被流放蜀中,最終死在那兒。在蜀中時,高紹義曾寄書其妻封氏,可憐巴巴地說: “夷狄無信,送吾于此。”他似乎悟出了一點道理。其實,他至死也沒有明白,悲劇的根源還是在他自己身上,誰讓他沒有實踐寧死不降的誓言,而寧愿去投靠突厥,作一條乏走狗呢!
上一篇:福王朱由崧
下一篇:都松芒布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