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蒙巴蜀雨·成都之旅·成都·佛道祥光
成都名寺道觀名聞遐邇。佛寺除被稱為四川佛教叢林之冠的寶光寺外,還有文殊院、大慈寺、“川西第一叢林”昭覺寺等。著名道觀青羊宮,則是中國土生土長的民族宗教——道教的圣地。這些寺觀文化蘊藏甚為豐厚,每年宗教節日和廟會都要吸引成千上萬的信徒和游人。
“演一音而沙界全聞”
“川西第一叢林”昭覺寺北距成都5公里,占地130畝。現存主要建筑有:大山門、八角亭、天王殿、先覺塔、觀音閣、御書樓、涅槃堂、普同塔以及圓悟禪師墓園等。
相傳,此處曾是漢朝一位晚年閑居的董司馬私宅。南北朝時始建廟。唐貞觀年間初建建元寺,其后,劍南節度使崔寧奏請唐宣宗,進行了一次較大規模的擴建,宣宗賜名“昭覺寺”。北宋時,該寺曾一度改名六祖寺。南宋高宗敕改昭覺為禪林,今日山門上仍書有“第一禪林”。歷元明兩代,清代復稱昭覺,康熙皇帝也曾為該寺題詩碑:“入門不見寺,十里聽松風。香氣飄金界,清蔭帶碧空。霜皮僧衲老,天籟梵僧通。咫尺蓬萊樹,春光共郁蔥。”清雍正年間,果親王來該寺重修真祠碣:“處一座而十方俱現,演一音而沙界全聞。”足見昭覺寺在佛教界地位之高。
元朝人費著撰寫的《歲華紀麗譜》云,宋太祖開寶三年(970)的正月上元節,成都連續三宿大放花燈,而“繁采綺羅街道燈火之盛以昭覺寺為最”。宋崇寧年間,圓悟禪師主持昭覺寺,撰寫了對佛教影響極大的《碧巖錄》等大量佛教著作。明崇禎十七年(1644)農民起義軍領袖張獻忠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權后,曾親臨昭覺寺,封昭明和尚為大西國軍師。清兵入川,該寺毀于戰火。后來,吳三桂帶愛妾陳圓圓到昭覺寺看望高僧丈雪的時候,陳還勸吳重修該寺,但直到康熙二年(1663)才重建各殿,規模已不及唐宋。寺內曾保存有陳圓圓所繡云頭僧鞋。乾隆五年(1740)御賜北藏經和南藏經共八千多冊,藏于說法堂。
昭覺寺稱譽海內外,還與三位現代名人有關。1919年,朱德在貴州托返川的好友周官和制了一方楠木匾額贈昭覺寺,上書佛經偈語:“應世人間”。落款為:“民國八年歲己未,下民朱德周官和贈。”匾額每字徑2尺見方,在紀念朱德誕辰一百周年時,復制存放于八仙堂內展覽。原來,在1918年討袁護國之役中,曾任滇軍旅長的朱德曾避難于八仙堂。后又來此居留數月,與僧眾感情甚篤。
我國武術大師海燈法師(原名范去病)受戒之前,曾于少林寺拜少林高僧汝峰習武,學會了包括少林絕技“一指禪”、“二指禪”在內的全部少林武功。去病回家探親,得知老父被惡霸欺凌含恨而死。他來到昭覺寺,拜高僧智光為師,削發受戒,法名海燈。
昭覺寺普同塔院內,現有一張黑亮可鑒的大圓桌,被視為寶物。原來此桌是著名國畫大師張大千作畫時曾用過的。張大千青年時出家,法號大千,后還俗為居士,遂以“大千居士”自稱。1945年,他率家人及十余弟子從青城山遷居昭覺寺。寺僧視早已與佛門結緣的張大千為上賓,讓他在一般人禁入的御書樓置大圓桌揮灑丹青。張大千為報答主人盛情,以鐵線游絲描筆法在一塊漢白玉的正反兩面,分別畫了《南無阿彌陀佛》和《釋迦牟尼》兩幅端莊慈祥、神情畢肖的人像。該寺方丈立請名匠刻石,置于玉佛殿內,今仍安在。張大千還為該寺寫了“變華嚴相”橫匾,筆法險峻舒朗,凝煉深厚,名震成都,每字徑逾兩尺,他也自認為是平生難得之作。1983年,寓居臺灣的張大千病重,昭覺寺僧眾驚悉后致電慰問。大千居士病逝后,昭覺寺為他舉行佛事,超度亡靈,以示緬懷。
玄奘遺骨藏斯樓
康熙年間,慈篤海月禪師道行高深,智慧超群,有道道毫光從其頭頂射出,光耀北城,被僧眾視為文殊菩薩的化身。他在被譽為川西“四大叢林”之一的信相寺的廟門對面照壁上鐫刻“文殊院”三字,該寺從此改稱為文殊院。它的前身是唐代的妙圓塔寺,宋代改為信相寺,明代焚于戰火。清代重建并逐步擴建至今日規模:占地82畝,大殿、天王殿、大雄寶殿、說法堂、藏經樓等位于中軸線上,兩側為鐘鼓樓、廂房、齋堂,布局嚴謹。現在是四川省及成都市佛教協會所在地。
《西游記》中唐僧的原型是唐代高僧玄奘。他十三歲出家到各地聽名僧講經說法,十七歲時與二哥(法名長捷)為避中原戰亂,來到成都學經。兩三年后,刻苦努力的玄奘精通了佛教的一些重要經典,并能登臺講經,很快成為一位頗受聽眾歡迎贊賞的講經干才。唐武德五年(622),他在成都正式受比丘戒為僧。比丘戒是“受戒”中最高的儀式,必須嚴格遵守二百五十條戒律。此后,他在成都繼續研究佛經并講授《誠實論》。五年后,他離蓉遍訪全國名剎高僧,北上長安,不久便踏上西去印度取經的漫長旅途。歷時十七年,行程5萬里,玄奘不負眾望,滿載六百多部梵文佛經而歸。
1942年,收藏玄奘頂骨的石函在南京被發現,內藏頂骨三塊。五十年代,一塊留在南京博物館,一塊送往唐僧“西天取經”的出發地西安。為紀念玄奘在成都受戒為僧,另外一塊頂骨就由能海法師迎請入川,先藏大慈寺,后轉到文殊院收藏。除此之外,文殊院還藏有大量珍貴文物,如宋木繡像金剛經、明崇禎皇帝田妃繡制的千佛袈裟、印度梵文貝葉經、緬甸白玉佛、清代破山、丈雪兩位高僧的書法、竹禪的繪畫、康熙御書《空林》、《海月詩》碑刻等。故郭沫若以“西天文物萃斯樓”贊之。
玄奘受戒與大慈寺
大慈寺古稱震旦第一叢林,殿宇宏麗,為成都古剎之一,位于市中心蜀都大道東段。現存建筑有天王殿、觀音殿、大雄殿、說法堂、藏經樓等,系清中葉重建。現已辟為成都市博物館。
該寺創建于唐至德年間,唐肅宗賜額“大圣慈寺”。唐代鼎盛時期,寺內有九十六院,樓、閣、殿、堂等八千五百二十四間,壁畫一千五百九十一幅,“皆一時絕藝”。一年內逢上元、寒食、端午、中秋、冬至等節日,墨客名流與地方官吏常來此宴游,留下許多詩篇及碑石書法墨跡。蘇軾譽大慈寺的壁畫“精妙冠世”。宋朝李之純《大圣慈寺畫記》稱:“舉天下之言唐畫者,莫如成都之多,就成都較之,莫如大圣慈寺之盛。”相傳唐代大師吳道子、前蜀畫家李升、后蜀畫家黃筌父子都曾在此創作大量的壁畫。
唐僧玄奘的一部分頂骨送到成都時,先保存在大慈寺,1958年才隨成都市佛教協會從大慈寺遷往文殊院供奉。當年玄奘曾在大慈寺講經,聽眾達幾百人,甚至武昌、漢口、南京等地都有佛教信徒來聽他講經。
青羊似語五千言
青羊宮初名青羊肆,本為一個小鎮,是一處商品交易市場,坐落在成都西郊百花潭北岸。西漢揚雄在《蜀本紀》中云,老子西行過函谷關,寫成《道德經》,贈給關令尹喜,并告曰:“子行道千日后,于成都青羊肆尋吾。”《古今集記》又載:“老子乘青羊降,其地有臺存。”道教創立于東漢,尊老子為始祖,以《道德經》為經典。道教信徒們就以此為據在此建立道觀供奉老子。因唐代封老子李耳為“太上玄元皇帝”,故升“觀”為“宮”。青羊宮不僅是成都最大最古老的一座道觀,還位于全國十二大道觀前列。
青羊宮盛于唐、宋,陸游曾這樣描繪:“青羊宮中竹暗天,白馬廟畔柏如山。”明末戰火焚毀了青羊宮,現存建筑三清殿、斗姥殿、混元殿、八卦亭、呂祖殿、唐王殿等都是清代遺物。其中八卦亭、三清殿是青羊宮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物。道教奉“天圓地方”之說,因此八卦亭亭基為四方形,亭身呈圓形,天花板上刻有八卦符號,富麗雅致。
青羊宮內的石刻呂祖像,傳為唐代大畫家吳道子所繪,由清末民間著名刻工陳寶鑫等刻。被道教全真派奉為北五祖之一的呂洞賓身著齊腳道袍,敦厚端莊,目光炯炯有神,似在體察塵世是非苦樂。傳說成都郊外住著相依為命的貧寒母子。一次兒子離家時間較長,半夜夢見身穿道袍、銀須齊胸的老者對他說:“快回去,你母親病了。”兒子次日啟程回家。母親滿面春風地對他說:“你請老翁捎回的藥我吃了,現在身體好多了。”兒子非常驚異。母親說:“我們是不是遇見神仙啦?那老翁說,成都青羊宮的湖邊有一棵老梧桐樹,樹下有塊石碑。如果把石碑挖出來立在湖邊小亭里,就是對他最大的感謝。”石碑于是出土。
呂洞賓像石碑附近,還有塊從城內支機石街移來的“支機石”。相傳西漢時,張騫出使西域途中,不知不覺進入了一個山清水秀的綠洲村落,看見一個男子在牽牛飲水,一位女子正在一座美麗的宮殿內織布。織女笑問張騫:“客官為何來此?”張騫據實以答。織女便指著地上的一塊石頭對張騫說:“請君以此石寄舟上,汝還,問蜀人嚴君平,必為汝道其詳。”張騫回長安向漢武帝復命以后,便急赴成都找正在街頭賣卜的隱士嚴君平。張騫從懷中取出織女所贈的石頭,不慎失手落地。石頭突變為一塊褐色巨石,高6尺,寬2尺,有如古代織布的梭子。嚴君平告訴大吃一驚的張騫:“這是天河織女的支機石。難怪去年我觀天象,見一客星闖入牛郎、織女星座。想不到竟然是你闖入了天宮。”支機石從此就留在了成都。晚唐詩人李商隱曾在《海客》詩中追述其事:“海客乘槎上紫氛,星娥罷織一相聞,只應不憚牽牛妒,聊用支機石贈君。”有人認為此石系古蜀國遺物,也有說是隕石。
三清殿前的兩只銅羊尤其引人注目,俗稱“青羊”。其中一只造形極為奇特,由十二生肖的特征(鼠耳、牛鼻、虎爪、兔背、龍角、蛇尾、馬嘴、羊須、猴頸、雞眼、狗腹、豬臀)合成。據說,誰要是哪個部位有病痛,只要摸摸神羊的相應部位,即可不治而愈。民國時期《成都青羊宮花市竹枝詞》曾這樣記述此習俗:“聞說銅羊獨出奇,摸能治病祛巫醫。求男更有新方法,熱手摸他冷肚皮。”這只獨角怪羊傳為南宋權貴賈似道家里的熏衣爐。清雍正年間,四川籍大學士張鵬翮從北京市場偶然購得后捐贈給青羊宮,并在底座上題詩一首:“京師市上得銅羊,移往成都古道場。出關尹喜似相識,尋到華陽樂未央。”另一只雙角銅羊,溫順可愛,“神情欲語,似講五千言”(指《道德經》五千言),由云南名匠陳文炳和顧體仁鑄于清道光年間。游人喜歡撫摸這兩只銅羊,故銅羊通體锃亮光潔可鑒。
與青羊宮一墻之隔、在二仙庵舊址上擴建起來的文化公園現在是每年春節舉辦的成都燈會和花會的中心。燈會花會風俗源遠流長,青羊宮以道燈著名。每逢二月十五日(老子的生日),青羊宮都要舉行廟會,進香朝拜李老君。這樣使青羊宮(包括文化公園)花會更加繁華。
上一篇:莽莽關外山·千山之旅·千山·眾禪林各稱奇
下一篇:煌煌荊楚吟·南岳之旅·衡山·佛道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