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君臣關于“創業與守成孰難”討論的啟示
1.守成之難,在于統治者志趣驕逸,侈務不息,失其道也
貞觀十年,唐太宗謂侍臣曰:“帝王之業,草創業與守成孰難?”尚書左仆射房玄齡說:“天地草昧,群雄競起,攻破乃降,戰勝乃克,由此而言,草創為難。”對此,魏徵提出不同意見,他說:“帝王之起,必承衰亂,復彼昏狡,百姓樂推,四海歸命,天授人予,乃為不難。……侈務不息,國之衰敗,恒由此起,以斯而言,守文則難。”(《貞觀政要》,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頁,以下引文只注明頁數)后來魏徵進一步指出,盡管大多數統治者“皆欲配厚德于天地,齊高明于日月……然而克終者鮮,敗亡相繼,其故何哉?所以求之失其道也”(第7頁)。所謂失其道者,就是忘記初衷,背叛過去,不能繼續實行正確的政治路線,最終重蹈歷史覆轍。
2.守成之難還在于統治者驕傲自滿,治而忘亂,安而忘危,存而忘亡,貪圖享受,腐敗墮落,脫離群眾
魏徵認為,歷史上的許多統治者,處于開創基業的時期“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豈取之易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天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胡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第15頁)。傲物縱情,其結果只能是意志衰退,滋生腐敗,內生亂結,脫離群眾。“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第15頁)貞觀十五年,唐太宗再次提出“守天下難、易”的問題,魏徵明確回答“甚難”,唐太宗反辯說:“任賢能,受諫諍則可,何謂為難?”魏徵說:“觀自古帝王,在于憂危亡間,則任賢受諫。及至安樂。必懷寬怠,言事者惟令兢懼,日陵月替,以至危亡,圣人所以居安思危,正為此也。安而能懼,豈不為難?”(第21頁)
3.創業與守成孰難之爭的實質在于事業成功之后如何不忘本,不變質,永葆青春
唐太宗君臣討論創業與守成孰難的問題,意義非常深刻,其實質就在于人們勝利了,成功了,富裕了,怎樣使創業的初衷、以往的優良傳統作風與戰斗意志不改變,怎樣去發展新的事業,盡管大多數人都認識到了這個問題,但很難處理好這個問題。不少失敗者難道不正是在這點上犯錯誤嗎?他們都是自己背叛自己。列寧有一句名言:忘記過去就是背叛。所謂忘記過去,就是忘記初衷,忘記遠大目標,忘記為大多數人服務,忘記謙虛謹慎,忘記艱苦樸素,等等。
現代領導者,在創業與守成問題上所要考慮的問題,可以從《貞觀政要》中得到許多啟示。人們往往在創業之初,總是懷著崇高理想,團結奮斗,唯恐有失。然而成功之后,只圖享受,驕傲自大,脫離群眾,逐漸走向反面。如何才能保持一個人、一個集團的生機與活力,只能從自身去探索,去解決。
上一篇:君輕民貴的君臣民主平等思想
下一篇:墨子與《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