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俠之士——朱云
漢朝時候,有一個人姓朱名云,字游,原來居住在魯地,后來移居到平陵。
朱云人如其名,年少的時候就像俠客一樣,云游四方,經常有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之舉。由于他身材高大,有八尺多長,非常雄壯魁梧,且好勇善斗,因此以武力著名于當時。
當他瀟灑地走過40個春秋之際,一天,突然心血來潮,攬鏡自照,才發現臉上刻滿了風霜,猛然感到過去的日子就像一場夢,渾渾噩噩,碌碌無為。如果再這樣下去,一生不就虛度了嗎?他內心吶喊著:不行,不行,我一定要改變命運!并喃喃地說道:“朝聞道,夕死可矣!人生重新開始,應該不算太遲吧!”
于是,他洗心易行,四處訪求名師,期望能在后半生做個有修養、有學問的明白人。他師承白子友先生學習《易經》,通曉宇宙萬物的自然道理;又追隨蕭望之將軍學習《論語》,明了修身治國的道德精髓。他非常珍惜這得之不易的學習機會,發奮圖強、廢寢忘食,后來他兩種學問都學得頗有成就,兩位老師都為有這樣能傳承道業的學生感到欣慰。經過幾年的學習,朱云的德行已為時人所稱頌,又兼有義薄云天的俠義之氣,更是人們心中真正的高士。
漢元帝時候,朱云被推薦為御史大夫,卻因權臣的阻撓未能就位。朱云從未把職位放在心上,他堅守的信念是“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他曾在權貴之家談論《易經》,以深厚的學識令眾人嘆服;又因屢次上書直陳時弊,受到迫害而四處奔走。但這一切對他猶如浮云,他的氣宇和志節吸引了與他有相同抱負的義士,即使身處逆境,亦能同舟共濟、甘之如飴。
到了漢成帝時候,朱云仍然只在槐里這個地方當縣令,雖然官職很小,但他素來疾惡如仇,忠心耿耿,勤政愛民,深受百姓愛戴與贊許。
當時,朝廷有一個奸臣張禹,身居高位,但貪得無厭,又善于諂媚。朱云做俠士的時候,對于一般平民的疾苦尚且仗義執言,現在見到張禹這樣欺上瞞下、為非作歹的佞臣,更堅定了為國除害的決心。于是他鄭重地上書朝廷,希望能面見皇上,陳述社稷安危的重大事情。
漢成帝頗感意外,但也接見了這個地方小官,朝廷重臣位列兩旁。朱云氣度優雅、從容不迫地走進殿堂,慷慨激昂地對漢成帝說:“今天朝廷內有一位大臣,上不能輔佐主上,下不能利益民眾,身居高位,心里只想著多拿俸祿。孔子曾說:‘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微臣愿借陛下的尚方寶劍,將此佞臣斬首示眾,以激勵其他的官員。”
成帝驚訝地問:“此人到底是誰?”
朱云斬釘截鐵地說:“安昌侯張禹!”
此語一出,滿廷皆驚。眾位大臣面面相覷,有人暗中叫好,有人替朱云捏了一把冷汗,漢成帝更是異常震驚,憤怒無比,張禹則是露出冷笑,直視朱云的動靜。
漢成帝龍顏大怒,喝道:“位卑小臣居然毀謗上官,辱罵帝師,罪死不赦!”即命左右把他推出去斬了。御史奉命強推朱云下殿,朱云非常激憤,眾人交口稱贊的英明皇上,卻原來是非不分。他奮力向前,但被強行推到了金鑾殿外,他死死抓住御殿欄檻不放,把殿外的欄檻都折斷了。他大義凜然地高呼道:“我能跟關龍逢、比干在地下相見,我很滿足了!只是不知道陛下和朝廷的前途會如何?”
漢成帝側身跌坐在龍椅上,依舊怒火滿胸,什么話也聽不進去。這時,朝廷上有一位武將——左將軍辛慶忌,見到朱云如此英烈,深為感動,他卸下自己的衣袍,在地上連連叩頭,懇求皇上收回成命,只見他叩頭的地上留下了一片殷紅的血跡。他不顧一切地大聲說道:“皇上,朱云性情狂直,早已天下聞名。他如果說得對,不能殺他;說得不對,也應該寬恕他。臣愿以死相保,請求陛下免他一死。假如您今天把朱縣令殺了,您不就成為暴君了嗎?不就同桀、紂一樣了嗎?”
辛慶忌的這一聲怒喊,震醒了漢成帝:假如自己因為一時之怒而殺害了敢于直諫的忠臣,那豈不是要與夏桀、商紂為伍,而成為惡名昭著的無道昏君嗎?虧得這一聲提醒,漢成帝連忙命左右將朱云放了。
后來,隨從準備修復被朱云折斷的門檻,卻被漢成帝制止。因為這個被折斷的門檻可以時時提醒自己不要受奸佞之臣的迷惑,同時也嘉勉像朱云這樣忠直的諫臣。
朱云是一個地方縣令,人微言輕。但他忠心耿耿,憂國憂民,看到當世竟然有張禹這樣禍國殃民的佞臣,激發了他義薄云天的豪氣,因而置生死于不顧,要求借尚方寶劍為民除害。他視死如歸,內心無比敬佩關龍逢、比干這樣敢于死諫的忠臣,希望自己也能與他們一樣,正義凜然,浩氣長存。
漢成帝能在大臣的勸諫之下翻然醒悟,非但不治朱云之罪,還表彰這位忠直的大臣,對被折斷的欄檻不再修復,以時刻警醒自己,這是很難能可貴的。《弟子規》講到“過能改,歸于無”,下至普通平民,上至帝王將相,無不如此。
朱云經過這件事之后,心生退隱之意,于是他告老還鄉,每天乘著牛車到田里工作,空閑之時就教起了學生,生活悠然自得。人們經常看到一位鶴發童顏的老者教學于田野之中,那就是遠近聞名的朱云。而他一生的忠貞事跡與俠義精神,更是流芳千古,為后人所贊頌。
上一篇:五張羊皮換明相
下一篇:仁醫孫思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