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晉文化·十山西的文物古跡和文化名人綜述·中國古代建筑的寶庫
山西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地下地上文物極為豐富,可說是中國古代文物博覽館。就地下文物講,業已發現各類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四千三百零五處,從舊石器、新石器,歷經夏商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直至宋遼金、元明連續不斷,發展序列清楚,在中國考古學上占有重要地位,特別是各個時期的北方民族文化構成了一個具有區域性和自身特點的文化體系,受到國內外考古學界的矚目。山西的地上文物,主要是古代建筑,不但數量大,而且品類多。據統計,目前山西省保存的各類古代建筑共計一萬八千四百一十八處,包括古代城池、民居、寺廟、宮觀、石窟、古塔、陵墓、古橋、戲劇舞臺、軍事設施以及依附于這些古代建筑的石刻、雕塑、壁畫、琉璃等等,幾乎遍布全省各地,大都具有較高價值,被譽為“中國古代建筑的寶庫”,是我國古代文化與人類建筑史上的一份珍貴遺產。
(1) 山西的木結構古建筑
山西現存的各類古建筑中,木結構古建筑多達九千零五十三處,其中,遼金以前的一百零六座,占全國同時期木結構建筑的百分之七十以上,更是彌足珍貴。最引人注目的是,在我國,唐代以前的木構建筑已經無存,而全國僅存的五座半唐代木構建筑,在山西境內就有四座。它們是:五臺山南禪寺大殿,距今一千二百余年,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木構建筑;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建筑年代雖稍晚于南禪寺大殿,但其規模宏偉,形體壯觀,結構精巧,技法純熟,是唐代木構建筑的代表作;此外還有芮城縣廣仁王廟正殿和平順縣天臺庵正殿,都是珍貴的唐代木構建筑。
五代十國歷史短暫,戰亂頻仍,建筑實物多遭戰火,而山西恰好保存了后唐、后晉、北漢三個朝代的三座木構建筑,即平順縣的龍門寺西配殿和大云院彌陀殿,以及平遙縣的鎮國寺萬佛殿。這些建筑形式結構各有特色,卻仍保留著唐代建筑風格。
山西保存的宋、遼、金時期的木構建筑一百余座。太原晉祠圣母殿代表宋代風格,殿周施以圍廊,是我國古建筑中殿周圍廊的最早實例;殿前有方形池沼,上面建有十字飛梁,稱作“魚沼飛梁”,這在我國古建筑中也屬絕無僅有。大同華嚴寺是著名的遼代建筑群,現存兩座,一是薄伽教藏殿,一是大雄寶殿,后者是國內現存最大的兩座遼代木構建筑之一;還有大同善化寺大雄寶殿,也是我國遼代大型殿宇的范例。金代建筑以五臺山佛光寺文殊殿最著名,它是五臺山尚存的唯一一座金代木構建筑,為擴大殿宇空間面積,建筑時使用了“減柱法”,構成近似“人字柁”的屋架,這種結構形式,為我國古建筑中所罕見。
山西的元、明、清時期木構建筑多達八千九百一十七處,品類更為豐富多采,打破了全部為寺觀建筑的格局,增加了民居、衙署等方面的內容,使人耳目一新。元代建筑以聞名中外的芮城縣永樂宮為代表,它是我國元代建筑的精品,在總體布局上打破了傳統的道觀格式,具有宮廷大殿的雄偉氣勢,是元代全真教極盛時的實物顯示。明清時期的建筑幾乎遍布全省各地。其中,運城解州關帝廟,建筑面積近兩萬平方米,是國內最大的紀念關羽的建筑群;此外,佛教圣地五臺山的顯通寺、塔院寺、菩薩頂等,都屬于明清時期的典型建筑;還有,北岳恒山的懸空寺,依山而建,木柱支撐,勢若凌空,如民謠所說:“懸空寺半天高,三根馬尾空中吊。”可見其驚險奇特。
(2) 山西的古塔和石窟
山西境內發現的由磚、石、木、銅、鐵、琉璃等構造的各類佛塔、經塔、舍利塔、紀念塔、風水塔等古塔五百八十五座,包括方形、圓形、六角形、八角形各種形制和樓閣式、密檐式、墓塔式,喇嘛塔式以及單層、多層、實心、空心各種式樣,是一個自成體系的古塔建筑品類。在我國古塔建筑中,山西的古塔無論從形制、外觀到內部結構以及雕塑藝術、琉璃裝飾等方面都有其獨到之處。其中如建于遼代的應縣佛宮寺釋迦塔,俗稱應縣木塔,塔身總高67.13米,底層直徑30.27米,平面八角形,外觀六檐五層(底層為雙檐),各層間夾設暗層,實為九層;塔身為樓閣式,塔頂部為高達9.91米的鐵制塔剎,十分雄偉壯觀。這是我國現存時代最早和高度最高的木構古塔建筑,在世界古塔建筑史上也是罕見的奇跡。又如,建于明代的洪洞縣廣勝寺飛虹塔,為八角十三層樓閣式,總高47.31米。塔身外部由琉璃磚瓦包砌,各層塔檐下的斗拱、柱枋、飛檐等構件皆由琉璃仿木構燒制而成,各層塔身均飾有琉璃燒制的佛像、菩薩、金剛力士、塔龕、盤龍、寶珠、花卉、鳥獸等浮雕懸塑。琉璃表面為黃、綠、藍三色,但色彩深淺濃淡不同,在陽光映照下如同五彩斑斕的天上彩虹,是我國琉璃古塔的杰作。
山西現存古代石窟三百處。其中如創鑿于北魏時期的大同市云崗佛教石窟,依山而鑿,東西綿延一公里,現存主要洞窟五十三個,造像五萬一千余尊,最高者達十七米,最小的僅幾厘米,栩栩如生,神態各異,宛如一個大千佛教世界,氣魄宏偉,外觀莊嚴,是我國規模最大的三個古代石窟之一,也是舉世聞名的藝術寶庫。又如,太原市的龍山石窟,位于龍山山巔處,由元代著名道士宋德方開鑿,為我國稀有的道教石窟,是研究全真道教發展與道教藝術的珍貴實物。
(3) 山西的古代彩塑和壁畫
彩塑和壁畫依附于古建筑。山西的古代彩塑和壁畫自唐至清從未間斷,其價值和數量均居全國前列,是研究我國彩塑和壁畫藝術史的珍貴資料。
山西現存彩塑總數為一萬二千五百零八尊,傳世之作比比皆是。唐代彩塑主要保存于五臺山佛光寺、南禪寺和晉城市青蓮寺中。宋代彩塑以太原市晉祠圣母殿三十三尊侍女塑像最具特色,各個眉目傳神,情態各異,是我國宋塑中的精品。元代彩塑如晉城市玉皇廟中的二十八宿塑像,以文武群吏之勢分布于東西南北四方,人物生動逼真,通過宗教偶像塑造出了人間抒情的活力。山西的明清彩塑共有一萬一千六百三十尊,數量上可謂登峰造極,精致者不計其例。其中如隰縣小西天大雄寶殿中的千余尊懸塑群像,層層疊疊,錯落有致,大可及頂,小可置掌,姿勢迥異,神態各殊,令人目迷神怡,不僅沒有擁擠雜亂之感,反而使人領略了佛教大千世界的繁華盛景,確屬明代藝苑珍品。
山西保存有各個時期的寺觀壁畫共計27259.52平方米。其中如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和平順縣大云院彌陀殿尚殘存我國唐五代寺觀壁畫的僅存之作。山西的宋、遼、金時期壁畫多為精美之佳作,且其風格各異,可謂全國之冠。如繁峙縣巖山寺金代壁畫,除大量佛經故事和古建筑外,還有各種人物、衣冠服飾、儀仗執事、車輅鞍轡、街市生活等畫面,可謂集卷軸畫之工藝而施于粉壁,堪稱一代精品。元代壁畫以芮城縣永樂宮規模最宏大,總面積達九百六十平方米,其主殿三清殿內四壁彩畫與建筑物渾然一體,畫幅高四米多,長九十余米,氣魄雄偉,色彩絢麗,筆意流暢,雖為道教內容,卻形象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貌和生活習俗,是現存元代壁畫中最為精彩的一幅,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洪洞縣廣勝寺水神廟明應王殿所繪《大行散樂忠都秀在此作場》的元代戲劇壁畫,反映了元雜劇興盛時期的真實情景,人物傳神達意,筆法蒼勁有力,色彩純樸渾厚,不僅是元代壁畫的佳絕之品,還是研究中國戲劇史的珍貴資料。
(4) 山西的古代城池、民居、戲劇舞臺和古長城
城池和民居也是山西古建筑的重要內容之一,總共有一千三百五十六處,其中民居一千二百九十處。建于明初的平遙古城是保存最好、規模最大的古城池,周長六點四公里,墻體高十二米,墻上有敵樓、垛口,相傳按孔子七十二賢人和三千弟子之數設置;其基本完好的城內設施如街道、寺觀、店鋪、民居、官府、市樓等等,是研究明代縣城建制的重要實物資料。山西的古代民居有我國現存最早的高平縣陳嶇鎮中莊村元代民居;有全國馳名的襄汾縣丁村明清民居和祁縣喬家堡村清末民初民居,現均已辟為民俗博物館。
山西保存著元、明、清時期的戲劇舞臺兩千八百八十六座,其中元代戲臺六座,大多馳名全國,且主要分布于號稱“中國戲曲文化搖籃”的古平陽一帶(今臨汾地區),對研究金、元時期我國戲曲藝術的發展,尤其是古平陽一帶元雜劇的發展提供了十分可貴的實物資料;明清時期的戲臺幾乎遍布全省各地,更是蔚為大觀。
山西境內的古長城又是一大文物景觀,現存總長三千五百余公里,保存基本完好和墻體比較明顯的約兩千五百公里,分布在全省九個地、市的四十個縣、區內,從戰國時代趙長城起,歷經漢、北朝、隋、唐直至明、清均有修建;明代是山西長城建筑史的頂峰,當時為防御蒙古族侵襲,在中國北部修筑了“九邊”重鎮,其中的兩邊即山西的大同邊(總長五百四十余公里)和太原邊(總長七百五十余公里);清代長城在吉縣壺口瀑布附近,也是我國現存唯一的一條清長城;同時,山西境內還有保存基本完好的雁門關、娘子關等馳名中外的古長城關隘。
綜上所述,山西現存的古建筑文物,其數量之大,品類之多,價值之高,實無愧為中國古代建筑的寶庫;且大多數文物具有濃厚的宗教文化內涵,又形象地反映了各個不同時代的社會風貌和生活習俗,對我們研究中國古代建筑史、宗教史以及歷代經濟、政治、民族、文化、軍事等都是難能可貴的實物教材,而且也是開發旅游業的寶貴資源。
上一篇:三晉文化·根深而葉茂的山西戲曲文化·中國北方戲曲文化的搖籃
下一篇:中州文化·燦爛的中州文化與歷史名人·中州大地—中國古代文字的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