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軍各自為政,出海再遭失敗
1281年,元朝統(tǒng)治者忽必烈再次下令征戰(zhàn)日本。在戰(zhàn)爭準備期間,忽必烈決定這一次派兩支部隊渡海作戰(zhàn)。一路是東路軍,包括蒙古軍、漢族軍和高麗軍,共40000人,戰(zhàn)船900艘,由忻都、洪茶丘和金方慶率領,取道高麗,過對馬海峽,進攻日本。另一路是江南軍,兵力10000人,戰(zhàn)船3500艘,由范文虎統(tǒng)帥,從元慶啟航,渡東海直趨日本。兩路軍的總指揮是阿刺罕,定于在1281年6月在壹岐島會師。然而,日本經過第一次戰(zhàn)爭后,已經做好了抵抗元軍的準備。日本鐮倉幕府執(zhí)政北條時宗大力加強備戰(zhàn),增加日本西部的防御兵力,并費時5年,在博多灣沿岸西起今津,東至箱峙10多公里的地帶,修筑了一條高約6尺,厚約1丈的石壩。因此,元軍雖然兵力眾多,但困難程度比第一次出征更大。而且兩路各自為政,分散了力量。
元朝東路軍首先出發(fā),于1281年5月26日攻入壹岐島。根據(jù)作戰(zhàn)部署,東路應在此等候江南軍,共同進兵。但忻都自恃有上次戰(zhàn)爭的經驗,又想爭頭功,因而無視壹岐會師的部署,在對日本海防缺乏偵察和研究的情況下,貿然率軍從壹岐出發(fā),駛向博多灣。這時,博多灣的日軍已嚴陣以待。6月6日,元軍艦隊進入博多灣后,發(fā)現(xiàn)沿海灘頭筑有石壩,難以登陸。忻都派出偵察,得知志賀島和能古島防御薄弱,也沒有石壩,遂令艦船靠近志賀島錨泊。當夜,日本小股部隊乘小船夜襲元軍,縱火燒船,元軍受到一些損失。第二天,元軍洪茶丘率部登陸,占領志賀島。志賀島狹長,退潮時,露出的海灘可直通陸地。元軍力圖占奪海灘,以便從側后進攻博多守軍。元軍善長集團進攻,在狹長地帶作戰(zhàn)很難發(fā)揮這一特長,而日軍則慣于運用一人一騎的戰(zhàn)斗方式,比較適宜于狹長地帶的作戰(zhàn)。困此,元軍在戰(zhàn)斗中損失很大,被殺千余人。由于日軍的抵抗,元軍連續(xù)戰(zhàn)斗7天也未能前進一步。當時,正值盛夏,疏菜、飲水供應困難,士兵長期在海上生活和戰(zhàn)斗,疲憊不堪,造成疫病流行,病死者3000余人。忻都看搶占博多灣的計劃難以實現(xiàn),便決定從志賀島撤退,駛向壹岐島,與江南軍會師。但部隊銳氣已經喪夫了。
元朝江南軍也是進展不利。先是根據(jù)偵察得知,日本平戶島守軍均調至大宰府,主帥阿刺罕決定兩軍改在平戶島會師;隨后,阿刺罕病死,接替職務的阿塔海尚未到職,軍隊無人指揮,因而沒能按約定時間到達壹岐島。6月初,江南軍先遣隊經過激戰(zhàn),攻占壹岐島。江南軍統(tǒng)帥范文虎鑒于先遣艦隊早已出發(fā),遂在阿塔海尚未到職的情況下令江南軍在6月18日分批開航。直到7月,兩軍會師,軍威大振。本應立即進攻大宰府,但兩路統(tǒng)帥均遲疑不決,在海上停留一天。一天的停留給元軍再一次造成致命的的損失。本來,當時已經出現(xiàn)了臺風前兆,但元軍缺乏海上知識,不識地理,艦隊沒有開進附近港口避風,也沒有采取其他防臺風的措施。8月1日,臺風襲來,元軍船毀人溺,喪師大半。江南軍張禧所部和也速䚟兒所部,見天氣惡劣,便將戰(zhàn)船疏開錨泊,避免了戰(zhàn)船在臺風襲來時互相碰撞,所以損失不大。臺風過后,張禧和也速䚟兒命部屬立即救援遇難將士,落水的范文虎也被救起。張禧向范文虎建議,江南軍未溺死者尚有半數(shù),且年輕力壯,若將他們組織起來,強行登陸,背水一戰(zhàn),或可取勝。范文虎不聽,決定拾殘兵班師。這時,平戶島還有被救起的4000士卒,他們無船可乘,范文虎命棄之不顧。張禧不忍,將船上的75匹戰(zhàn)馬棄之島上,載4000人回國。遺留島上的30000多名元軍兵士,多數(shù)戰(zhàn)死,被俘后也大部分被殺。
元軍的這次失敗,首先是由于缺乏統(tǒng)一指揮和嚴格的協(xié)同動作,兩路軍各行其是,削弱了軍隊的戰(zhàn)斗力。其次是兩軍會師后,猶豫不決,既不了解敵情,又不了解海情,終遭失敗。
上一篇:兩位短命的天才;拜倫和雪萊
下一篇:兩度遭劫難的肖斯塔科維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