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越文化·吳越的宗教信仰與迷信習俗·佛教與道教在吳越地區的盛行
在吳越地區,宗教在民間影響最大的是佛和道。佛教傳入吳越地區是孫吳時期。吳赤烏五年(242),僧人康僧會從西亞康居國來到吳地,“建立茅茨,設像行道”。他還用法術說動了孫權,孫權信奉之余,替他造了十多座廟,由此佛教在江南生根。到東晉時,吳越地區有寺院一千七百六十八所,可謂“侈盛”。南朝時,吳地佛教更加興盛,代有增加。特別是梁武帝時,寺院多至二千八百四十六所。第一個中國化佛教宗派天臺宗,正是在此期創立的。佛教信仰開始深入吳越地區上層階級與下層階級中間。隋唐時,佛教又有進一步發展。據統計,隋時全國有佛寺四千座,唐時大中型寺院近五千所,小型廟宇有四萬所。小廟的出現,是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它說明佛教已深入到普通民眾之中,徹底世俗化了。全國有這么多大小廟宇,吳越數字自不會太少。五代時,佛教在吳越地區又有過一次向民間大普及機會。吳越王錢氏父子好佛,廣造廟宇,歷史上是有名的。明清時期,是吳越地區佛教傳布的繁榮期。此期,宗教勢力愈演愈烈,更加世俗化,宗教信仰進一步滲透到人民的生活之中,與民間的習俗結合起來。吳越流行中國化的禪宗。
道教出現于吳越地區時間很早,據說西漢景帝時(前157一前141),便有陜西人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來此修行,人稱“三茅真君”。漢末,太平道也在吳越之地有所傳播。吳、東晉時,道教得在吳越進一步傳播。當時的王公大臣、上層名士,多熱衷于道教。東晉著名道士葛洪,著《抱樸子》,集神仙思想之大成,對后世影響很大。南朝梁時,出了名道士陶弘景。他在茅山修筑道觀,尊奉三茅真君為祖師,創立了道教的茅山派。道教的神,在他們兩人時,基本定型。從此,道教滲透到吳越每一個角落。唐時,道教成為國教,老子廟遍布吳越。當時,吳越著名的一些山區,皆成了道士修煉的洞天福地。宋時,還出現了南宗。
盡管道觀少于寺廟,但在吳越地區,佛道地位相差無幾。民間的許多祭祀活動,多由道士來主持,甚或佛道共同主持。如嵊泗的祀龍王求雨儀式由七個道士、一個和尚敲撞鐘共同祈禱。這是因為,在民眾心目中,和尚、道士是同樣具有神力的,兩邊都請比較放心。至于民間有人生病、小兒受驚,捉妖驅鬼,那更是道士的事情。由于道士大部分散居在民間,有妻室兒女,無事參加勞動,有事則被請去為病人祈禱康復,為死者超度亡靈,與民眾的關系更為密切,所以,道教的影響不亞于佛教。
上一篇:臺灣文化·臺灣的宗教和民間信仰·佛教、佛像和寺廟
下一篇:臺灣文化·臺灣的宗教和民間信仰·儒教和孔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