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tǒng)文化·地理文化·黃帝陵
傳說中遠古帝王之一黃帝的陵墓。又名黃陵,是“軒轅黃帝陵”的簡稱。在陜西黃陵縣城北的橋山上,史書多稱“橋陵”,是中華民族的象征。也是我們悠悠五千年文明古國的象征。黃帝號軒轅氏,相傳他曾發(fā)明衣帽,建造房屋,令史官倉頡創(chuàng)造文字。被后人尊為“人文初祖”。據(jù)《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葬于橋山”。橋山在黃陵縣東北二里,其山勢如橋,沮水環(huán)繞之,即黃帝衣冠冢之所在。黃帝陵在陜西、甘肅、河南、河北雖各有一座,但歷代祖先祭奠黃帝墓,大都在這里。黃帝陵高3.6米,陵墓上也長滿古柏,墓周48米,由磚砌的花墻圍護著。圍墻正面的碑上,鐫著明代唐锜所書四個行書大字:“橋山龍馭”,和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陜西巡撫畢沅立的“古軒轅黃帝橋陵”石碑。山下有軒轅廟,是歷代祭祀黃帝的場所,據(jù)碑文記載,廟始創(chuàng)于漢代,其位置原在橋山西麓,宋代移至今址。廟貌恢弘,面積約10畝,現(xiàn)已整修一新。正門懸“人文初祖”匾額,殿內供軒轅黃帝神位。園內古木參天,蒼勁挺拔,最大的高19米,下圍10余米,傳為軒轅黃帝手植柏,大殿前還有漢武帝掛甲柏。自漢以來,歷代祭陵,廟內碑石刻有祭文。1937年四月,在延安的黨中央,特派林伯渠同志代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致祭黃帝陵墓。祭文由毛澤東、朱德署名,表達了我黨號召“億兆一心”共同抗日,“還我河山,衛(wèi)我國權”的堅強決心。
上一篇:中華傳統(tǒng)文化·經濟文化·鴉片貿易
下一篇:中華傳統(tǒng)文化·地理文化·黃果樹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