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吳越曲·蘇州之旅·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坐落于蘇州城閶門外西7里楓橋鎮運河畔、楓江北岸楓橋和江村橋之間的寒山寺,創建于南朝梁天監年間(502—519),原名妙利普明塔院。唐貞觀年間(627—649)著名詩僧寒山、拾得二人從浙江天臺山國清寺來此住持,后希遷禪師在此建伽藍,題額“寒山寺”。寺屢焚屢修,現有大殿、藏經樓、碑廊、山門等建筑,為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至宣統三年(1911)所陸續重建。寺外溪流淙淙,石橋高跨;寺內黃墻綠瓦,曲檻回廊,自有“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之意境。既寓寺院廟宇的古樸,又兼藝術殿堂的風雅。而那綿延一千多年的傳奇故事,更動人心弦。
謁寺說二僧
寒山寺大殿佛座旁立有清畫家羅聘、鄭大焯所刻寒山、拾得與其師豐干石像。右殿有手持凈瓶、舉蓮花的寒山、拾得木雕塑像,這使人想起他們為文殊、普賢菩薩化身,其真身被人識破、乘鶴高飛以及和合二仙的傳說。
據考,寒山為唐初窮儒,鄙棄功名后隱居天臺翠屏山(亦名寒巖),自耕自學,自稱“貧子”,號“寒山子”。與國清寺燒火雜役拾得交好,故皈依佛門,卻從不誦經。常以樺皮為冠,布衣敝屣。拾得,是豐干和尚收養的路邊棄兒,故名“拾得”。他們二人志趣相投,善詩明理,被豐干所器重。《高僧傳》載,“豐干出游,適閭丘胤出守臺州,問彼有賢達否。曰寒山文殊,拾得普賢,狀如貧子,又似瘋狂。”
寒山著有《寒山子詩集》(一說,由其弟子所集),收有寒山詩三百余首,拾得、豐干詩匯于其后。寒山詩同其人,不媚權貴,不慕科舉,志高意遠,獨具風骨,“多述山林幽隱之興或譏諷時態,能警勵流俗”,其詩寫景流暢如畫。
關于寒山寺二僧,還有一段傳說。早年,在遠離蘇州的一個北方窮山村,住著一對姓氏不同、模樣相似、情同手足的哥倆。哥哥以殺豬為生,三十歲才說下一門親事。一日,哥倆去那未過門的姑娘家幫著殺豬,籌辦婚事。三人見面,哥哥眉開眼笑,弟弟一臉愁云,姑娘低頭不語,好不奇怪。殺罷豬,天擦黑,哥哥囑弟弟幫著姑娘收拾利落,自己先趕路去外村幫工。走不多遠,發現工具落在姑娘家。他翻墻去尋,忽聽窗內姑娘的哭訴聲和弟弟的勸說聲,遂恍然大悟,弟弟與姑娘兩人久已相好。哥哥跳出墻外,在院門畫一光頭和尚,急急離去。弟弟出門便知曉,辭別姑娘,矢志尋哥。后終于在蘇州城外楓橋頭找到結廬修行的哥哥。弟折荷花一枝,哥端齋盒一只,二人相見相賀,人稱“和合二仙”。據說這哥倆便是寒山和拾得。
鐘聲今又聞
寒山寺古鐘是廟中一寶。傳說有年夏天,陰雨連綿。一日天剛放晴,寺僧涌出廟門觀望山景,被河邊“噢噢來”的古鐘撞擊岸石聲所吸引,細看鐘口朝天,鐘內滴水未進,便料定是天賜神鐘。寒山率眾僧用九十九根麻繩打撈大鐘,繩斷鐘卻不動。“這鐘也長眼,見到殺豬佬(暗指做過屠夫的寒山),硬是不進佛門!”一僧出言不遜,刺傷了寒山、拾得的心。拾得手持青竹縱身躍入鐘口,“嘩啦啦”一聲巨響,大鐘順流而下,第二天,拾得才得知已漂洋過海來到日本國土薩提。他把鐘獻給當地人,把青竹插在地上,落腳謀生。寒山思念拾得,復造鐘懸于寺亭,鐘聲與日本薩提拾得寺的古鐘聲形成共鳴。
據《寒山寺志》載:“唐鐘冶煉超精,云雷奇石,波磔飛動,捫之有稜。”但它歷經滄桑早已失傳。明嘉靖年間僧人本寂曾重鑄一鐘,建鐘樓懸之,鐘鳴音播數里。一說此鐘于明末流入日本;一說此鐘“后遇倭變,銷為炮”。現寺中六角形鐘樓內高懸一鐘,為光緒三十年(1904)江蘇巡撫陳夔龍重修寒山寺時所鑄。
現寒山寺大雄寶殿內有鐘一座。傳說梁啟超曾向日方提出明鐘流落日本一事,中日雙方派員尋訪佚鐘未得。日方友人募捐,于1906年由小林誠義等匠人鑄造一式二鐘。一鐘懸于日本館山寺,一鐘贈予寒山寺。鐘上銘詩:“姑蘇非吳城,有路傳鐘聲。勿說盛衰跡,結燈滅又明。”
上一篇:悠悠吳越曲·揚州之旅·瓜洲·多少泊船多少詩
下一篇:厚厚三晉土·晉南之旅·關帝廟·天下關廟數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