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哲學文化·三世說
中國哲學史上儒家的一種社會歷史學說。此說淵源于“公羊”學。《春秋公羊傳》說,孔子寫《春秋》,“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聞異辭”。董仲舒發揮了這一學說,把《春秋》十二世分為三個階段,即“所傳聞世”、“所聞世”、“所見世”。東漢何休在其《春秋公羊解詁》中,又進一步概括了“三世”的特征:“于所傳聞之世,見治起于衰亂之中”;“于所聞之世,見治升平”;“至所見之世,著治太平”。近代康有為為了“托古改制”,把公羊家三世說與《禮記·禮運》中的大同、小康等說法糅合起來,認為“所傳聞世為據亂;所聞世托升平;所見世托太平。亂世者,文教未明也;升平者,漸有文教,小康也;太平者,大同之世,遠近大小如一,文教全備出。”(《春秋董世學》)從康有為整個學說看,“據亂世”指君主專制;“升平世”指君主立憲制;“太平世”指大同世界。他認為三世的演進是整個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康有為的這一學說打破了“天不變,道亦不變”的信條,也否定了歷史循環論,初步論證了資本主義代替封建主義的歷史必然性,為維新變法提供了理論依據。但由于它強調社會歷史的和平漸進,反對革命突變,因而帶有庸俗進化論的色彩。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科技文化·一行測量子午線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地理文化·三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