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合-喬治生平簡介,勞合-喬治歷史評價,勞合-喬治怎么死的?
大衛·勞合-喬治(DavidLloyd-George,1863—1945),英國資產階級政治家,于1916—1922年任英國首相。
勞合-喬治1863年1月17日生于曼徹斯特。父親威廉·喬治是威爾士地方的一個小學校長,在他不足兩歲時就去世。其母攜孤兒在威爾士依靠以鞋匠兼浸禮派牧師的兄弟為生。
勞合-喬治14歲到律師事務所當學徒,他利用一切機會刻苦自學法律知識。1884年,他21歲時,通過考試取得了律師的資格。他試圖利用律師的身份在法庭和自由黨的講壇上迅速建立自己的威信。1888年,在關于不信奉國教的人能否埋在教堂墓地的辯論中,勞合-喬治站在反對派的立場上,發表了很有說服力的辯護詞,維護了非國教徒的利益,從而提高了他在威爾士人心目中的聲望。這是他在政治上嶄露頭角的開端。
1890年,在卡那豐郡補選議員的競選中,勞合-喬治以自由黨候選人的資格被提名,擊敗了保守黨的候選人,進入議會。在下院,他被視為威爾士民族主義的激進派,以大膽、辛辣和擅辯的口才著稱。他猛烈攻擊執政黨保守黨的各項政策,很快博得了激進派的美名,并成為激進派的領導人之一。
勞合-喬治初期的政治活動,以反對英國在南非進行英布戰爭蜚聲政壇。1899年英國對南非布爾人發動了侵略戰爭。他在議會公開指責這是一次“非正義的戰爭”,痛斥英國軍隊在戰爭后期所采取的“野蠻方式”,因此獲得“親布爾派”的稱號。通過上述活動,他給人們造成一種假象,仿佛他不但是一個弱小民族的同情者,而且是一個為了正義事業,甘冒一切風險的政治家。
1905年12月保守黨政府倒臺后,自由黨的坎貝爾·班納曼組閣。1906年,勞合-喬治應邀入閣,主持對外貿易部。任職期間,他提出了一些重要立法,如1906年的商船法和專利法,稍為改善了海員的生活條件,保護了英國人的發明創造權。1908年通過的倫敦港法案,建立了倫敦港務局,使對外出口有了一個統一協調機構。1907年秋,鐵路工人醞釀罷工,勞合-喬治出面調停,獲得解決。這使他的政治聲譽大大提高。
1908年4月,財政大臣愛斯奎斯接替坎貝爾·班納曼當首相,財政大臣的職務由勞合-喬治擔任。當時國際形勢日趨緊張,德國力圖稱霸世界,大力擴建海軍。英國為保持海上霸權也積極建造無畏艦,海軍經費空前增長。在國內,由于資本主義的發展,小自耕農瀕于破產,工人階級貧困化以及失業問題日益嚴重,需要改善經濟情況以緩和階級矛盾。那時地方稅收已超過負擔,前財政大臣又留下1,600萬鎊的財政赤字。勞合-喬治認為,要解決財政絀支,增加國庫收入,必須用社會改革的手段來尋找出路。
1909年,勞合-喬治向國會提出一項財政預算案,用巨額軍費發展海軍,同時用低金額的費用作為失業、疾病及殘廢保險金。為解決經費的來源,他提出增收財產附加稅,規定對每年收入在3,000鎊以上的有產者,稅收從原先交一先令提高到一先令二便士;每年收入在5,000鎊以上的,其超過3,000鎊的部分,課以一筆超額所得稅。此外,還要增加遺產稅、酒販執照費、并開征煙酒稅,以后又提出征收土地稅。
勞合-喬治的預算案遭到地主資產階級的強烈反對。經過激烈的舌戰后,預算案在下院還是通過了。但提交上院討論時,自由黨和保守黨爭吵不休而被擱置起來。由于英王愛德華從中斡旋,1911年8月10日通過了“議會法”。它使議會兩院的法律關系第一次由成文法作了規定。這項法令載明,財政法案為“一件公共關系法案”,每一個財政在經過下院議長認證后,上院不得加以修正或否決,一俟英王批準立即成為法律,從而剝奪了上院討論財政法案的權力。其他一般法案,上院只能否決兩次,若下院連續三次通過,并經英王批準,即可成為法律。這樣,勞合-喬治便獲得了勝利。
二十世紀初,英國國內的階級矛盾激化。工人罷工此起彼伏,勞資關系十分緊張。勞合-喬治出任財政大臣期間,為了緩和國內的階級矛盾,維護資產階級的統治,實行一些改革,如取消企業主強迫工會賠償“罷工損失”的權利;礦工8小時工作制;規定70歲以上的老工人可以領取“養老金”;建議成立全國勞工所和行業委員會,作為調解勞資關系的機構等。特別是在1911年頒布“國民保險法”,規定“保險金”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用于工人的疾病和殘疾,一部分用于工人的失業“補貼”。法案規定“保險金”按不同比例由國家、雇主和職工分擔。
這些改革措施,雖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英國國內的階級矛盾,但畢竟暫時緩和了勞資矛盾,模糊了工人階級的階級意識,具有很大的欺騙性,勞合-喬治因此被稱為“愚民部專家”。列寧指出:“勞合-喬治……善于向馴良的工人大施恩惠,如許諾社會改良(保險等等),他出色地為資產階級服務,并且正是在工人中間替資產階級服務,正是在無產階級中間傳播著資產階級影響,即在一個最有必要而最難于在精神上征服群眾的地方傳播著這種影響。”①勞合-喬治以其特有的、善于用諾言和微小的讓步安撫勞動人民的本領得到了資產階級的賞識。
正當勞合-喬治全力進行社會改革之際,1912年他的政治生涯遭到一次厄運。這就是“馬可尼事件”。1911年帝國議會曾建議在帝國境內建立一條國有無線電臺聯絡線。帝國政府同意照辦。郵政大臣在1912年接受馬可尼公司承建電臺的申請,正在進行簽訂合同具體條款的過程中,首席檢察官伊薩克爵士勸說勞合-喬治購買2,000鎊美國公司的股票。報紙揭露了這一事實。議會成立專門委員會進行調查。調查報告認為這一指控是“荒唐無稽的”。因為這兩個公司在法律上是完全分開的。勞合-喬治等人被宣判無罪。但是,“馬可尼事件”對勞合-喬治的政治生涯無疑投下了陰影。
不久,愛爾蘭自治問題又突出了。過去兩次大選中,自由黨為了在議會取得多數,曾與愛爾蘭自治主義者達成協議,支持其取得自治。但自治一直沒有實現。愛德華·卡遜爵士成立了北愛爾蘭軍,企圖以武力實行自治。英國面臨內戰的威脅。勞合-喬治曾受命跟愛爾蘭自治主義者談判。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不久,前線暴露軍火供應的嚴重不足。自由黨內閣發生危機。1915年5月成立第一次聯合政府。愛斯奎斯仍任首相,保守黨領袖班納羅參加了政府。為解決槍支彈藥問題,成立了軍需部,任命勞合-喬治負責。他致力解決軍火問題,提出不準以私人利益阻撓國家公務或危害國家的安全,職工會章程暫停實施;雇主利潤加以限制,熟練工人必須在工廠,有關私營廠交由國家管理以及增建新的國營廠等措施。結果,保證了軍火生產大幅度增長。1915年7月,公布了軍需品法,對罷工的工人和停工的雇主同樣給予嚴厲的懲罰,并嚴格限制軍需機構的利潤。
勞合-喬治對軍事形勢表示關切。1915年后內閣分成東線派和西線派,各自認為東線或西線是決定勝負的關鍵。勞合-喬治屬東線派。聯軍在薩洛尼卡戰役中失利后,他建議從西線至少抽調100萬軍隊加強東線。雖然戰爭形勢的發展證明東線派的主張并不切實可行,他仍堅持而不改變。
隨著戰爭的進行,依靠志愿兵制遠遠不能補充戰爭中的損失。他在1915年秋主張實行征兵制,最初遭到自由黨人的反對。經過激烈的爭論,1916年5月內閣終于通過了普遍兵役法,使大戰的人員得到充分的供應。1916年,勞合-喬治被任命為陸軍大臣。
當時大戰的進程對協約國不利。西線雙方處于膠著狀態。而在東線,俄國軍隊戰斗不力;羅馬尼亞在8月參加協約國,不久即為德奧聯軍所敗。英法軍隊鞭長莫及,無法援助。勞合-喬治敦促內閣采取有效措施救援羅馬尼亞,未能奏效。羅馬尼亞實際上退出了戰爭。勞合-喬治認為,戰爭指揮不當。12月1日,他向首相建議指派由四人組成的戰時內閣,其中,首相并不包括在內。在遭到首相拒絕后,他提出辭呈。保守黨的內閣成員也一致認為“政府照原樣是拖不下去了”。企圖迫使愛斯奎斯辭職。12月5日,愛斯奎斯辭職。英王任命勞合-喬治組閣。12月6日,他就任首相,直至1922年。
勞合-喬治這時處于登峰造極的地位,但自由黨的內閣成員絕大多數與愛斯奎斯同時辭職,只有保守黨人與他合作。他首先建立了由五人組成的“戰時內閣”,目的是要擺脫各部的領導以便全力指導作戰,并把過去各部對內閣負責制改為對首相負責制,以加強首相的職權。
在軍事上,勞合-喬治擔任首相后,一意孤行,推行他的東線派主張,與當時擔任總司令的海格和帝國參謀總長羅伯遜意見相左。他越過總司令和參謀總長而單獨指揮。1917年初,俄國發生革命,與德國單獨媾和,使德國能抽調大量兵力支援西線。勞合-喬治卻不顧西線危急,仍要抽調五個師的兵力增援意大利,使其免遭奧軍擊敗。
勞合-喬治為應付這一嚴重危機,采取兩個步驟:主張聯軍統一指揮;要求美國總統威爾遜立即派出軍隊參加大戰。勞合-喬治不與海格和羅伯遜協商,便同意由法國元帥福煦擔任聯軍統帥。而對海格要求增援則置之不理,致使其兵力遭到巨大損失。為此,原在陸軍部擔任要職的毛里斯爵士發表了一封公開信,指責他在西線的錯誤。這件事使自由黨進一步分裂,以愛斯奎斯為首的自由黨約100名議員投票反對他,使他在自由黨內處于少數派的地位。
1917年1月31日,德國實行了“無限制”潛水艇戰術,使英國處于饑餓威脅之中。為克服這一困難,英國政府于1917年通過一項法令,保證有利于農場主的農產品的價格,并規定了農業工人的最低工資。使農業生產有所增長。在1918年實行了糧食配給制。勞合-喬治還成功地迫使海軍部同意采用護航制度,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戰爭使國內階級矛盾大大地尖銳化。罷工運動規模益壯。英國統治集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妄圖削弱運動。1918年初,議會通過了選舉改革法。它把原來極其紊亂和復雜的英國選舉制度簡化了。規定凡年滿21歲,在當地住滿6個月的男子享有選舉權。凡年滿30歲的婦女也享有同等選舉權。同時通過了另一項法律,賦予婦女享有當選議員的權利。這一選舉改革法雖沒有完全消除對婦女的歧視,但比原有的選舉制度朝民主化方向邁出了一步。
1918年初,政府頒布了教育大臣費希爾起草的國民教育改革法。它規定對14歲以下兒童實行義務教育。普通初等教育一律免費。授權地方機關監督在工廠做工的少年的勞動條件。這一法案的頒布,同樣是人民群眾斗爭的勝利。
1917年4月,美國正式對德宣戰,這對英法是極大的支援。1918年英法軍隊開始反攻,11月初德國接受停戰條件,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協約國的勝利而告終。
大戰結束后,勞合-喬治躊躇滿志,認為政治地位穩固,在1918年12月就匆忙進行大選,以確立其戰后的地位。工黨由于普通黨員的壓力,終止與自由黨、保守黨聯盟。只有自由黨與保守黨仍保持聯盟。競選中,這個聯盟提出了蠱惑性的綱領,說如果在選舉中獲勝,將采取堅決措施改善人民群眾的狀況,首先是全體工人階級的狀況。勞合-喬治提出:“把英國變成一個無愧于戰場歸來的英雄們的國家”的口號。選舉結果,聯盟在707個議席中取得了484席,而自由黨僅占134席。由此可見勞合-喬治對保守黨人的依賴。
1919年1月10日,勞合-喬治組成新政府,次日,率領英國代表團出席巴黎和會。他與法國總理克列孟梭和美國總統威爾遜勾結在一起,操縱和會,力圖按帝國主義意圖重新瓜分世界。英國不愿意聽任法國稱霸歐洲大陸而與自己抗衡,不贊成過于削弱德國,給了德國軍國主義的復活以可乘之機。
大戰結束后,英國并沒有出現經濟繁榮,而是生產下降,失業人數上升,到1921年6月達258萬人。國內階級矛盾尖銳,罷工運動高漲。勞合-喬治政府對工人階級在經濟上作了一定的讓步。政府實行了復員軍人就業前發給補助金的制度,軍火工業工人因軍事企業停工而失業也發給補助金。并通過了住宅建筑計劃。
愛爾蘭問題又提上日程。愛爾蘭人民在新芬黨領導下爭取獨立。1919年1月在都柏林市府大廈舉行會議,成立愛爾蘭議會,宣布成立愛爾蘭共和國。新芬黨領袖德瓦勒拉當選為共和國總統。英國政府企圖以武力鎮壓,激起國內工人階級義憤,紛紛提出抗議,統治階級內部也意見分歧。勞合-喬治于1921年7月11日與新芬黨簽訂停戰協定,并于12月6日締結條約,宣布愛爾蘭南部26郡為愛爾蘭自由邦,享有自治領權利,而工業最發達的北愛爾蘭6個郡則仍處于英國殖民地的地位。他對愛爾蘭的讓步引起了保守黨對他的強烈不滿。
與此同時,英國在對外政策上的失利,加深了勞合-喬治政府的危機。第一次大戰后,英法等國企圖利用土耳其戰敗國的地位攫取其歐洲所占有的領土。土耳其人民掀起了民族解放斗爭,成立以凱末爾帕夏為首的大國民議會政府。英國支持希臘發動對土戰爭,結果希臘軍隊遭到失敗,于1922年10月簽訂停戰協定。表明英國對土耳其政策的徹底失敗。
對于新生的蘇維埃政權,英法等帝國主義的武裝干涉亦被粉碎。勞合-喬治為擺脫1920年的經濟危機,擴大對外貿易,在1920年11月末開始英蘇貿易談判,并于1921年3月16日簽訂貿易協定。勞合-喬治說,“我們使用武力不能恢復沙皇俄國。我相信,我們借助于商業便可達到這一目的,并拯救俄國”。
以上一系列內政、外交上的失利,使聯合政府內部發生了分裂。保守黨與勞合-喬治為首的自由黨聯盟發生意見分歧,1922年10月19日,保守黨人在卡爾頓俱樂部召開大會,經過激烈的爭論,以187票對87票通過終止與自由黨聯盟的提案。勞合-喬治由于失去保守黨的支持,更陷于困境,便在同一天提出了辭呈。
勞合-喬治曾幾次想重整旗鼓,提出煽動性的口號參加競選。但他的一切努力都告失敗。以后,他就從事于寫作,1933—36年寫出《大戰的回憶》,1936年寫了《關于和約的真相》。二次大戰爆發后,丘吉爾曾邀其再次入閣,他以健康原因而拒絕。1945年1月1日,英國政府授予他男爵的稱號。1945年3月26日逝世。
本文由謀略學網整理發布,若轉載本篇文章,請保留本文出處與鏈接。
轉載請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mouluexue.com/renwuzhi/2020051844.html
上一篇:利文斯敦生平簡介,利文斯敦歷史評價,利文斯敦怎么死的?
下一篇:卡岡諾維奇生平簡介,卡岡諾維奇歷史評價,卡岡諾維奇怎么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