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清滇黔韻·黔東南之旅·祝圣橋·道士三獻技
鎮遠潕陽河上還有一座七孔古橋,原叫潕溪橋,后改祝圣橋,據說是清時為了慶祝清圣祖玄燁(康熙)皇帝六十大壽而更名的。它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間,以后曾三塌三修,自建成后一直是東南亞各國使節到北京的交通孔道。據史料記載,清道光、咸豐年間,緬甸使者多次經此橋北上,并在此地憩息參禪。故橋中一閣樓原有清代汪炳璈題寫的對聯:“掃盡五溪煙,漢使浮槎撐斗出;劈開重夷路,緬人騎象過橋來?!?/p>
傳說,此橋的修建與元末明初的著名道士張三豐有關。當年修橋修到橋墩下腳時,因為河底淤泥太深,挖不到底。眾石匠都想不出好辦法,張三豐正好經過這里,他哈哈一笑,就找了個竹籃買了一籃豆腐往每個基腳坑里撒。第二天豆腐即成整塊大青石,石匠們就在石上架起了橋墩。橋將建成時,橋面又缺合適的石料,張三豐便帶人到附近鐵山溪選了兩塊大三角巖腦殼,往缺口一放剛好合適?,F在這兩塊未經打整的巖石還很容易看出來。橋修好了,貪婪昏庸的鎮遠知府要“踩橋”——第一個過新橋,好表自己的“大功”。就在他搖搖擺擺準備踩橋時,張三豐猛喝一聲:“不準踩橋!有仙人要過橋!”知府老爺聽說有仙人來,就恭恭敬敬地退到橋西巖坎后面,等著看仙人是什么樣子。張三豐施展法力把知府變成一塊石頭,此石現仍立在祝圣橋西的巖坡上。
上一篇:莽莽關外山·牡丹江之旅·寧安地下森林·造物主的奇跡
下一篇:蒙蒙巴蜀雨·川西之旅·布石瓦黑巖畫·遺落深山的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