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學·沈括著作的研究·版本沿革
根據《新校正夢溪筆談》的校點說明,《夢溪筆談》的最初刊本,我們已不能見到。最早一版的《夢溪筆談》有種種理由可以相信是分成三十卷的,和現行的二十六卷本的分卷有所不同,可能條數也比今本多些,這是從南宋初年江少虞編的 《皇朝事實類苑》以及其他書籍里征引了一些今本所無的筆談逸文而推知的。但是二十六卷本的《夢溪筆談》,在北宋末年,至遲到南宋初年已經流行了。晁公武的昭德先生 《郡齋讀書志》撰成于宋高宗紹興二十一年(1151),他所著錄的《夢溪筆談》,就是二十六卷,十七目,和現行的本子一樣。現存最早刻本的《夢溪筆談》,號稱南宋乾道二年(1166)揚州州學刊本。實際上這是明代復刻乾道二年的本子,一切款式和宋本相同,不妨視為乾道二年刻本的副本。
沈括撰成《夢溪筆談》以后,又寫了些補稿,經他自己或后人編成《補筆談》。在北宋人的著作中,我們還沒有發現引用《補筆談》。南宋人和元人著作中,已有引用的,但頗少見,大約當時傳播還不廣。當時流傳的《補筆談》,在傳抄本而外,是否有刻本,也缺乏資料證明。現在我們所見的最早的《補筆談》刻本,是明萬歷間華亭陳繼儒和秀水沈德先所刻的匯秘笈本 (匯秘笈是寶顏堂秘笈中最后刻的一部分),這個本子分上、下二卷。它編排的形式,是注明了那些條是〔補第幾卷〕,即補《夢溪筆談》某卷,從第二卷補起一直補到第三十卷“藥議”為止。這就是我們認為《夢溪筆談》的最早刻本為三十卷的理由之一。
明會稽商浚在萬歷三十年(1602)刻成了稗海。稗海的初印本,共收書五十二種,其中只有《夢溪筆談》,而沒有《補》、《續》二種,后印的本子才增刻了《補》、《續》。稗海本的《補筆談》只作一卷,編排的形式和匯秘笈本相同。相信稗海本實從匯秘笈本出。
《續筆談》傳世的第一個刻本,現存的材料說明是稗海本。但不是稗海的初印本,而是次印時與《補筆談》一同刻的。
明崇禎四年 (1631) 嘉定馬元調取乾道二年本《夢溪筆談》重刊,又據稗海本附益了 《補》和《續》,他把《補筆談》重新改編,因為他覺得《補筆談》的標注是對三十卷本的《夢溪筆談》而言的,現行的《筆談》既是二十六卷本,這種編排法便顯得不妥,故動手將它按照《筆談》所分的類目,為之歸納,使與《筆談》一致;又把它分成了三卷,既不同于匯秘笈本之二卷,也不同于稗海本之一卷,這又是我們現在所有的形式的由來。
清光緒三十年(1906)番禺陶福詳又用馬元調刻本重刊,校正了一些脫誤,并附校字記一卷,是《夢溪筆談》全書現行的較為完善的本子。
關于版本最初為二十六卷與三十卷的問題,李裕民則認為二十六卷本為初稿,其后增訂為三十卷,后來又作《補筆談》,《夢溪筆談》始作于元豐六年、元祐元年至二年,至遲到初遷潤州夢溪時已成書,是為二十六卷本。元祐五年至七年間再加增修,成三十卷。元祐七年至八年,作《補筆談》,補三十卷本之不足。《筆談》的最早刻本,可能是元祐二年(或稍早) 鄒浩在揚州所刻。刊刻后,銷路極好。
上一篇:禮法學·現代禮法學研究·港臺禮法學研究
下一篇:徐學·關于《徐霞客游記》的研究·版本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