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準
北宋謀略家。字平仲,華州下 (今陜西渭南東北)人。出身于顯赫的官宦世家、書香門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天分極高,勤勞攻讀。太平興國五年(980)考中進士甲科,經宋太宗殿試,一試得中,受任大理寺評事,實任太名府戰安縣(今河北成安)知縣,獎勵耕織,鼓勵墾荒,政績卓著,百姓稱贊,數年間屢屢升遷,官至樞密副使等職。在宋太守處理重大問題時,直言往訴,甚至挽衣留諫。曾當面揭露中書省、樞密院二府長官貪贓枉法,執法不平之事。其忠言直行,甚得嘉許。宋太宗把寇準比之為唐太宗的魏征。淳化二年,受誣被貶為青州知府。淳化五年(994)應召返京,贊同宋太宗果斷地立趙恒為皇太子。當宋太宗妒嫉太子受民擁戴時,順情誘導,且哄且勸,“全國擁戴太子,自然是擁護陛下的英明決策,這正是國家的洪福”,一則析明了義理,二則滿足了太宋“至高至尊”的虛榮心,一言之下,免除了許多國事、家事糾紛。至道年間(995—997)安撫秦州(今甘肅天水一帶)的番民騷亂,調節當地各族人民的關系。景德元年,用智敦促宋真宗御駕親征,越澶州督戰遼兵,這是寇準一生中最杰出的建樹。雖然,在主和派占多數、真宗厭戰的情況下,在宋軍初戰有利可望取得更大成果的形勢下,出于百般無奈,訂立了屈辱的“澶淵之盟”,即使如此,倘無寇準忠于國事,發憤御侮的高尚精神和機智、果敢、堅決、鎮定的斗爭藝術,河北地區將長期淪于遼兵的鐵蹄之下,后果更不堪設想。天圣元年(1023)病逝于被貶地雷州。寇準智則智矣,善斷大事,但他更為顯明的品格是清正、剛直。一生慷慨多大志,然而卻屢進屢退,最后死于偏遠的荒州,徒使胸中抱負半付流水。論其根由,主要在于北宋社會的昏暗、腐敗,使清正之人難容于邪枉之徒;其次,則在于他處世有違剛柔相濟之道,尚嫌缺乏深沉和大度。這對于一個有作為的政治家、謀略家來說,應是不容忽視的基本素質。寇準這方面的缺限也可使后人警醒。凡要成就一番大事業,既要不離正道,又要回旋曲折。
上一篇:學習毛主席的十大軍事原則
下一篇:察情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