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汝礪
一、鄉人的榮耀
彭汝礪,字器資,慶歷元年(1041)出生于饒州鄱陽(今江西波陽)。他自幼好學,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會試列第一,為會元,殿試時高中進士魁首,為狀元。
這年,彭汝礪24歲。
彭汝礪有一位老鄉叫熊本,字伯通。兩人自小在一起讀書,關系甚好,兩人的父親又恰好都是郡中的小官吏——孔目。彭汝礪中狀元后,聞報之日,饒州知州將自己平時乘坐的馬車給彭汝礪的父親坐,并令郡吏護送其還家,十分隆重。鄰里均以鄉里出了個狀元郎而引以為榮。當時,有人說: “彭孔目的兒子已做了狀元,熊孔目的兒子怎么樣呢?”誰料想,次科,熊本高中進士。這時候原任太守已經離職,現任太守便循前例,用自己的馬車送熊本的父親還家。這兩件事,在饒州傳為佳話,各家都勉勵自己的子孫用功學習,求取功名。以后多年,每次科舉都有數十位饒州人得中。
二、剛直的諫官
彭汝礪中狀元后,按例在地方上鍛煉一段時間,歷任幕職官,先后擔任保信軍(今屬安徽)節度使幕府推官,武安軍(今湖南長沙)主管文書,潭州(今湖南長沙)節度使軍事推官。當時,王安石變法改革,見到彭汝礪寫的《詩義》,認為其見解獨特新穎,是有才學之士,于是薦舉為國子直講,改任大理寺丞,升為太子中允,在太子府任職。
過了一段時間,宋神宗任命彭汝礪為監察御史,監察百官。他到職后,立即上陳10條意見,包括: 1. 正己; 2. 任人; 3. 守令; 4. 理財; 5. 養民; 6. 賑救; 7. 興事; 8. 變法; 9. 青苗; 10. 鹽事。諸項建議,陳述利害,講了許多別人不敢講的話。
中國封建社會,幾乎歷朝歷代都不同程度地發生過宦官干預朝政而危及社稷、蒙蔽皇上的事情,宋代也不例外。王中正是宮中的宦官,受到宋神宗寵信,經常干預朝政,神宗甚至以王中正和李憲統帥軍隊。彭汝礪進諫說,不能把兵權交給宦官,更不能讓他們帶兵。他以歷史上漢、唐兩代由宦官掌兵權,從而禍及朝廷、危及社稷的事為例,直言極諫。神宗寵信王中正,聞諫不悅,不作答復。彭汝礪在御前侍立不肯離去,并再次面陳利害,神宗終于采納。朝官同僚都為他捏一把汗,對這種抗爭精神十分嘆服。
當時,有的皇親貴族為了發不義之財,不惜將宗室女子以高價賣到民間,與平民通婚,一時輿論沸揚,有人提出應加以禁止。彭汝礪堅決反對這種做法,說: “這些女子雖然是宗室較遠的親屬,但都是帝王家子孫,絕不可以讓那些卑賤的平民以金錢就可以買到。請朝廷重新撰述婚姻法?!?br>
這一時期,王安石在宋神宗支持下正銳意推行新法,戶部判官呂嘉問不僅贊成王安石的變法,還提出許多具體主張。彭汝礪對呂嘉問推行的市易聚斂法持反對態度,主張廢除。為此,得罪了支持呂嘉問的御史中丞蔡確。蔡確便千方百計把他排擠出中央。元豐初年,彭汝礪以館閣校勘為江西轉運判官,從中央外放為轉運使助理。按例,離京時應上朝陛辭。他說:“當今朝廷不用憂慮沒有順從的大臣,憂慮的應是沒有勇于諫諍的大臣; 不用憂慮沒有敢說敢做的大臣,而應憂慮沒有敢于講真話的大臣。”神宗對他的話表示贊許。
三、以德報怨 世人稱頌
元豐八年(1085),宋神宗駕崩,他的兒子趙煦即位,是為宋哲宗。哲宗尚幼,還不滿10歲,朝中大事,實際掌握在哲宗的祖母高太后手中。神宗任用王安石變法,希望改變“積弱積貧”的局面,但其新政在推行過程中觸及皇族利益,限制了他們的某些特權,因而以高太后為首的皇族對新政不滿。哲宗即位后,高太后獨攬朝政,當時人稱“女中堯舜”。她重用守舊派司馬光為相,廢除了王安石所立的各項新法。
哲宗元祐二年(1087),彭汝礪被召為起居舍人,重新入職中央。有人問他對新政和舊政有什么看法,他回答說: “政無彼,也就無所謂此,只要行得通就可以。我認為今天應當改變的,是取士及差役法。這兩種法實行以來,無論是士,還是民,都不滿意,沒見有什么可行性?!彼澇尚路ú糠謨热荩珱Q非王安石新法擁護者。第二年,他升任中書舍人,受賜金紫① ,掌起草詔令,事有不當者,可奏請皇帝重新考慮。
吳處厚與蔡確本來關系甚密,蔡確曾跟吳處厚學賦,還有師生之誼。不過,在神宗后期,兩個人之間因政見不同而分道揚鑣。哲宗即位以后,高太后掌權,調整官僚隊伍,蔡確升為尚書右仆射,吳處厚被罷官,二人反目成仇,勢不兩立。可是,不久吳處厚復出,任職漢陽軍(今湖北漢陽),而蔡確被貶了官,以中央外放知安州(今河北高陽縣東)。吳處厚聽到傳言,說蔡確對他十分不滿,還寫詩譏諷他,對蔡確更加仇恨。不久,吳處厚得到蔡確的幾首詩,為借機報復,便加了箋注,并呈高太后。他說蔡確的詩中,“何處機心驚白馬,誰人怒劍逐青蠅”這兩句是譏讒中傷朝廷,以發泄不滿; “葉底出巢黃口鬧,波間逐隊小魚忙”兩句是譏諷新近提拔重用的大臣。吳處厚以箋注的名義,對蔡確的詩任意曲解,無限上綱,引起高太后和朝廷大臣對蔡確的不滿。
當年,彭汝礪擔任監察御史時,曾為呂嘉問之事,與當權的蔡確意見不合,以至于被外放江西達10年之久?,F在,吳處厚無中生有地誣陷,以莫須有的罪名,欲將蔡確置于死地。彭汝礪說: “這簡直是羅織罪狀嘛!”他不計個人恩怨,多次向執政陳述。又上疏哲宗,仍未奏效。有人勸他就此罷休,他卻說: “此時我不挺身而出,誰還敢站出來負這個責任呢!”
諫官見彭汝礪為蔡確說話,便上疏稱彭汝礪與蔡確是朋黨。幸好,高太后說: “彭汝礪哪會是蔡確的朋黨呢?他不過是關心朝中大事,表示個人意見罷了?!钡牵砣甑Z仍遭到許多人攻擊,于是貶知徐州(今屬江蘇)。人們議論紛紛,說當年彭汝礪在御史臺時遭蔡確攻擊而降職外放,而今他不計個人恩怨,洗刷蔡確的罪名,又落得個降職外放,以大是大非為準則,以德報怨,真是難能可貴。此事使彭汝礪聲譽鵲起,人們認為他是個賢德君子。
不久,彭汝礪任集賢殿修撰,代理兵刑二部侍郎。他仍恪盡職守。一次,有個人犯了案,責任不大,應當寬免,執政卻下特旨要殺了那人。彭汝礪堅決反對。執政大怒,便懲罰他的下屬。彭汝礪說: “制書有不妥之處,應允許大臣們論奏,這是法制,更何況下屬又有什么罪呢?”于是,他4次上章請求自劾,把責任攬到自己身上。后來,高太后親自處理這件事,并下詔免除對下屬的處罰。彭汝礪調至禮部,并任吏部侍郎,掌文武官員銓選等。
四、遭人奏劾 憂郁而終
元祐八年(1094)九月,哲宗成年親政,年號改為紹圣,表示要繼承父親神宗的遺志。他啟用章惇、曾布等一批變法派人物,重新推行青苗、免役等新法。元祐間一度得勢當權的保守派人物被排擠出中央重要部門。
在這一變化中,很多朝廷命官借更迭的機會,表現自己,攻擊別人,惟獨彭汝礪靜觀事態發展,無所事事。
彭汝礪不卑不亢,剛正不阿,很得哲宗賞識,提升為吏部尚書,也遭到很多人妒嫉。尚書右仆射劉摯,性情耿直,王安石變法時期曾上疏極論新法之弊,并建議罷免蔡確、章惇,后被讒言所中,外放為鼎州(今湖南常德)團練副使。于是有諫官上奏,說彭汝礪曾經攀附劉摯。哲宗最痛恨曾反對王安石新法的人,因為父親神宗是新法支持者,于是,貶彭汝礪為寶文閣直學士,知成都府(今四川成都)。尚未赴職,又受諫官奏劾,說他曾反對新法,于是再降為待制,改知江州(今江西九江)。
彭汝礪第3次從中央外放地方,臨行之時,仍循例陛辭。他說: “陛下今天所要恢復的是,政令不能不明是非,用人不能不辨良莠。政令若正確,則無不善; 若使用賢德的人管理國家,則沒有做不到的事情?!?br>
彭汝礪從吏部尚書降至知江州,僅幾個月,便患病不起。正在此時,朝廷降旨,任命他為樞密都承,召回中央。當圣旨到達江州的時候,彭汝礪已告別人間,享年54歲。
彭汝礪臨終前,寫有遺表數百言。其中說: “國家的疆土廣闊,要以仁來安撫治理; 國家財用充實,要以禮來節制。阿諛奉承,起初可能讓人高興,而后患無窮; 忠言逆耳,但有利于行?!?br>
五、婚姻 為人 治學
彭汝礪在江西任運判時,妻子寧氏因病去世。當時,有一個監管洪州(今江西南昌)倉的官吏姓曾,剛死不久,其妻宋氏姿色出眾,與彭汝礪一見如故,十分投契,兩人相見恨晚。彭汝礪便想納為妻,可宋氏丈夫去世不滿3年,于是,他便立誓等她。誰知,這一等便是13年,幾經波折,兩人才終為夫婦。
彭汝礪被貶知江州,病勢已重,拿筆寫道: “宿世冤家,5年夫婦,從今而往,不打這鼓?!睂懲晖豆P而逝。他與宋氏只做了5年夫妻便要永別,悲傷之情不可言狀。
彭汝礪為人誠懇。他一生飽經滄桑,真誠待人是做人準則。他哥哥沒有兒子。哥哥死后,為其立了個義子,并讓其做官。老師倪天隱去世,他極為悲痛。后來,他不僅操辦老師的母親及妻子的喪事,甚至擔負起照顧老師女兒生活的責任。
彭汝礪是一位學者,著有《易義》、《詩義》等書。他還寫了許多詩詞,匯輯為《鄱陽集》12卷傳世。詩文典雅,有古人風。如《城上》詩曰:
孤城縱目盡來東,山轉溪回翠旦重。
云際靜浮濱漢水,林端清送上方鐘。
今時漢北無雛鳳,當日襄南有臥龍。
萬事廢興無足問,登臨君樂正從容。
又如六言絕句《擬田園樂》:
買田何須近郭,作屋卻要依山。
青松共我始終,百鳥隨人往還。
青酒家家初熟,春光處處光輝。
看花更攜酒去,酒醉卻插花歸。
上一篇:彭時
下一篇:彭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