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禮學·近現代的《三禮研究》·《三禮》 的普及之作不斷出現
《三禮》,尤其是《周禮》、《儀禮》,是古代典籍中最難讀的著作之一,經文簡奧難懂,注疏浩繁易罔,與其它古經相比,它的研究者歷來不很多。進入現代社會以后,人們對它的感情日漸淡漠,然而研究中國傳統文化,不研究古禮,是相當困難的。有感于此,臺灣學者在本世紀六十年代末就著手做包括《三禮》在內的古籍今譯工作。1969年,王夢鷗的《禮記今注今譯》由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1972年,林尹的《周禮今注今譯》出版。1975年高明的《大戴禮記今注今譯》出版。這是最早的《禮記》、《周禮》、《大戴禮記》今譯本,它們對于在大眾中普及古奧難讀的禮書,起了相當大的推動作用,因而一版再版。本世紀八十年代,隨著“傳統文化熱”的出現,大陸也出現了普及《三禮》的讀本,如由陳戍國點校的《周禮、儀禮、禮記》普及本,1989年由岳麓書社出版。1992年,王寧主編的《評析本白話十三經》由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出版,其中包括張慶綿、呂立人、李義琳譯的《周禮》,裴澤仁譯的《儀禮》,暴拯群譯的《禮記》。1994年,岳麓書社又推出大陸第一部《十三經今注今譯》,其中包括《三禮》的今注今譯,彭林的 《儀禮今注今譯》彌補了臺灣僅有《周禮》和《禮記》的今注今譯,而無《儀禮》今注今譯的缺憾。這些著作,使《三禮》從學者案上的高頭講章,變成了通曉易讀的文字,對于擴大《三禮》影響,促使《三禮》研究的不斷深入,形成更厚的發展態勢,無疑有深遠的意義。
上一篇:舉賢與能—選舉制度·儒家思想影響下的歷代選舉制度·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選舉制度
下一篇:三禮學·《三禮》概說·《儀禮》今古文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