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灼閩粵花·南寧之旅·紫壁山·紫壁樵歌與歌圩文化
靖西城往南10公里,有一座紫褐色的陡峭石山,半山腰石壁上有明代所刻的“紫壁樵歌”四個大字。石壁下有一塊大巖石,是一座天然的唱歌臺。這里是附近壯族群眾趕歌圩、唱山歌的場地。傳說這里的歌圩起于一位樵夫的樵歌,故名“紫壁樵歌”。民間還流傳著這位樵夫“紫壁樵歌賞陰雨”的故事。
古時候,有一位青年樵夫,特別愛唱山歌。有一年大旱,老年人說,紫壁山清泉邊住著一只求雨鳥,每五天夜里出來呼一次風,十天夜里出來喚一次雨,今年它半年沒出來,躲在山洞里睡懶覺,所以才大旱。樵夫決心用歌聲喚醒求雨鳥,他連夜來到紫壁山下,登上大巖石歌臺上,對著明月大聲唱起山歌來。求雨鳥聽到歌聲,終于醒來。它一躍飛向藍天,呼風喚雨。起風了,下雨了,山綠了,苗青了。從此,求雨鳥不再睡懶覺了。這位樵夫也天天來此采樵唱歌。久之,附近群眾也聚集這里唱歌,逐漸形成了歌圩。山上那股小清泉,如今還有水滴落,撞到巖壁上,濺起蒙蒙陰雨。據說,這就是樵歌喚起求雨鳥引來的雨水。
歌圩文化是壯族最有特色的文化之一。最典型最熱鬧的歌圩是每年三月三的歌圩。這一天,壯族家家戶戶都要蒸五色糯米飯,做紅雞蛋,并舉行盛大的歌圩活動,盛裝的男女青年對歌夜以繼日。
歌圩起源遠久。傳說很早以前,一位壯族老歌手的閨女長得很漂亮,又很會唱山歌。遠近的小伙子都想向她求婚,于是老歌手提出賽歌擇婿。各地青年歌手紛紛趕來賽歌,以期被老歌手和姑娘挑中。從此,形成了定期的賽歌集會——歌圩。近年來有學者經過研究認為,古代歌圩很可能起源于對圖騰、天神等的祭祀儀式,特別與儀式中體現生殖崇拜的歌舞有密切關系。宋時,漢文典籍已有關于歌圩的記載。周去非《嶺外代答》卷四《送老》載:壯人“迭相歌和,含情凄惋,……皆臨機自撰,不肯蹈襲,其間乃有絕佳者。”卷十《飛駝》載:“上巳日(三月三),男女聚會,各為行列,以五色結為球,歌而拋之,謂之飛駝。男女目成,則女受駝而男婚已定。”明時,鄺露《赤雅》也有關于歌圩情景的描述:“峒女于春秋時,布花果笙簫于名山,五絲刺同心結、百紐鴛鴦囊。選峒中之少好者,伴峒官之女,名曰天姬隊。余則三三五五,采芳拾翠于山椒水湄,歌唱為樂。男亦三五成群,歌而赴之。相得,則唱和竟日,解衣結帶,相贈以去。春歌正月初一、三月初三,秋歌中秋節。”遠古的三月三等歌圩風尚相沿至今,并注入新的內容,成為了集中展示壯族文化的節日。
在歌圩上,各村寨的男青年、女青年各三五成群,尋找別地的異性青年對唱山歌。通常男青年先唱“游覽歌”,觀察試探對方;遇到合適的,便唱“見面歌”、“邀請歌”;得到女方回應后,唱“詢問歌”;互相了解了,唱“愛慕歌”、“交情歌”;分別時,唱“送別歌”,相約下次歌圩再會:“想吃荔枝不怕遠,想吃龍眼不怕高;來日歌節再相會,莫學吃蔗把尾拋。”初次相會播下愛情種子,下次再會很可能就盟誓終身了。
在一些地方,男女青年除了對歌以外,還有精采的拋繡球風俗。壯族姑娘們用彩綢或花布做成五彩繽紛的彩球,裹以象征友誼和愛情種子的豆粟、棉花籽或谷殼等,并上系彩帶下系絲墜,與男青年互相拋接。有時男女青年各站一邊,你來我往,進行游戲式的拋接。有時姑娘還把愛情信物系在繡球上拋給自己意中人,以示愛慕之情。
此外,還有碰紅蛋、放花炮、演壯戲等活動。老人教歌,少年學歌,人們要盡情歡樂三五天,才盡興而散。
上一篇:煌煌荊楚吟·湘西之旅·索溪峪·索溪與向王
下一篇:朗朗齊魯月·曲阜之旅·孟廟·繼往開來懷亞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