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文化·甘肅石窟藝術(shù)·隴南渭河流域石窟群
在甘肅境內(nèi)的渭河流域循絲綢古道分布有許多石窟,有天水麥積山、仙人崖,甘谷大象山、華蓋寺,武山的木梯寺、水簾洞、禪殿寺石窟,西和的法鏡寺石窟和八峰崖石窟等,其中以麥積山石窟規(guī)模最為宏大。
(1) 武山石窟群
水簾洞石窟群 水簾洞石窟群坐落在武山縣城東北約二十五公里的鐘樓山峽谷中,谷中群峰疊嶂,亂石開徑,別有天地。水簾洞石窟包括水簾洞、拉梢寺、千佛洞、顯圣池四處,始建于十六國時期的后秦,經(jīng)北魏、北周、隋、唐、五代至元,歷代屢有修建。保存有北魏早期供養(yǎng)人的墨書題記。
拉梢寺又名大佛崖,位于武山縣洛門鎮(zhèn)渭河以北三十里響河溝的魯班山。拉梢寺山體陡峭,開鑿方法是沿崖堆積樹枝,“至于崖巔”,工匠們站在上面,功畢就拉掉樹枝,“抽薪而下”,因此取名“拉梢寺”。他們在陡峭的崖壁上塑造釋迦佛,高達四十余米。拉梢寺的壁畫約占整個崖面三分之二左右,由于長期受風雨剝蝕,大都脫落,現(xiàn)存壁畫十分珍貴。拉梢寺為北周明帝宇文毓武成元年(559)使持節(jié)柱國大將軍隴右大都督秦州刺史尉遲迥與比丘□□□合建,后歷隋、唐、元幾度重修,歷五朝八個世紀,保存了大量北周至元代時期的石窟藝術(shù)作品。
千佛洞位于拉梢寺西北約一里的天然巖洞,因壁畫千佛而得名。又因有摩崖懸塑七佛,俗稱“七佛溝”。壁畫和懸塑均分布在巖洞一側(cè)的崖面上,壁畫和造像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造像剛健淳厚,神情肅穆,其中尤以所塑菩薩身短腿粗的失調(diào)感和上身裸體、下身著裙的造型風格引人注目。與炳靈寺169窟西秦建弘元年(420)的造像風格略同。下部崖面的百余尊塑像豐富多彩,其中一些圓塑菩薩清秀豐盈,其造型具有北周特點,面貌又似西魏之遺風。
顯圣池,位于拉梢寺東南約一公里處,是一天然石洞,坐南向北,現(xiàn)東壁僅存佛說法圖及千佛像,是北周時期的作品。水簾洞,位于拉梢寺對面的高峽深谷中,石窟原為一天然石洞,西壁北側(cè)崖面上還保存著六組壁畫,主要內(nèi)容為佛說法圖、供養(yǎng)人畫像等,大部分為北周時期作品,其中七佛等是五代或宋初重繪的。
木梯寺石窟 木梯寺石窟位于武山縣城西南三十五公里的馬力鄉(xiāng)楊家坪村西的石渭山。該石窟開鑿在半山腰上,離地面千余尺,南北橫跨九梁十溝,長約五百余米。三面為懸崖絕壁,僅北側(cè)有山門可入寺內(nèi)。傳說原在絕壁上架有長達數(shù)丈的高大木梯可攀登入寺,故稱木梯寺。寺內(nèi)現(xiàn)存窟龕十四個、殿宇四座,保有造像七十八尊,壁畫二百三十四幅,其中第5、第7兩窟規(guī)模較大,保存較好。木梯寺石窟建造年代不詳,據(jù)明代重建寺序(木牌)載:“隴川東北有山,曰林寺,又曰木梯寺。初建于漢,自漢迄唐三百余載,歷代經(jīng)營。內(nèi)有一殿九洞二磚塔。”明洪武、萬歷年間重修。木梯寺石窟有方楣穹窿頂、方形平頂、四面坡頂?shù)取默F(xiàn)存窟龕造像風格看,具有北魏、唐代雕塑藝術(shù)特征。
禪殿寺石窟 禪殿寺石窟位于武山縣城西南四十公里的馬力鄉(xiāng)定荒山南麓,現(xiàn)存主要建筑祖師殿,始建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咸豐十年(1866)重修。比丘鐵牛禪師窟內(nèi)塑鐵牛禪師,造形優(yōu)美,生動逼真。以伽蘭殿窟最大,有造像二十三尊,頗具特色,多系明清以來作品。寺內(nèi)保存有明萬歷六年(1578)重修大石林古跡禪祠的琉璃碑一通,碑面陰刻銘文三百零九字。
(2) 西和石窟群
西和縣境內(nèi)的石窟群主要有法鏡寺石窟和八峰崖石窟。
法鏡寺石窟 法鏡寺石窟又名石堡石窟,位于西和縣城北十二公里的石堡村,窟龕開鑿在飛來山南北兩側(cè)的山巖上。法鏡寺原是窟前建筑,明清之際被大水沖毀,將法鏡寺移建在山巖上,今已圮。石窟分為南、北崖兩部分,現(xiàn)存三十一窟,有造像十三尊,其中南崖十五窟,北窟十六窟。以7號窟為最大,高、寬各八米,深一米;11號窟為最小,高、寬各零點八米,深零點五米。窟形有四種:穹窿形、方楣四面坡形、長方平頂形和中心塔柱形。法鏡寺石窟的始建年代不詳,據(jù)窟形、造像特點看,應(yīng)是北朝中期建造。
八峰崖石窟 八峰崖石窟位于西和縣城南約三十五公里的石峽鄉(xiāng)西側(cè)的叢山峻嶺中,與仇池山遙相呼應(yīng),在群山間八峰高聳,其中的一峰山腰有高約十五米,長約六十米的天然巖穴,原巖穴內(nèi)建造殿宇十四間,造像二百余尊。石窟始建年代待考。據(jù)明代萬歷年石碑及《隴右金石錄》的記載,明代以前窟龕建造已趨于完善,后因失火,木構(gòu)建筑全毀。現(xiàn)存殘損泥塑造像九十余尊和部分壁畫,還有明萬歷時所鐫石碑一通,清代石碑五通。全窟共十四龕,分上下兩層,上層十龕、下層四龕,造像中有宋代菩薩、元代三佛、明代彌勒等。八峰崖石窟給我們研究佛教傳播和氐羌族文化,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3) 天水石窟群
天水地區(qū)的石窟以麥積山石窟為主體,還有仙人崖、大像山、華蓋寺等石窟。
麥積山石窟 麥積山位于秦嶺山脈西段的北麓,天水市東南約四十五公里處,又名麥積崖,因其形“如農(nóng)家積麥之狀”而得名。天水為古秦國的發(fā)祥地,《史記·秦本紀》說“秦文公卒,葬西山”,《元一統(tǒng)志》說在“麥積山下”。石窟最早開鑿于十六國后秦(384—417)年間,后經(jīng)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不斷開鑿和擴建,現(xiàn)有洞窟一百九十四個,其中東崖五十四個,西崖一百四十個,塑像七千二百余尊,壁畫一千三百多平方米,為研究我國4至19世紀的文化藝術(shù)提供了寶貴資料。
麥積山石窟主要以精細優(yōu)美的泥塑聞名于世。泥塑有高浮雕、圓塑、粘貼塑、壁塑四種。較早的為北魏晚期塑像,如1號窟涅槃的弟子像,雖經(jīng)明代重妝,但還保持原來的神情。隋代的摩崖大造像,中間一佛垂腳坐,高達十五點二八米,左右二脅侍菩薩略小,莊嚴生動,從麥積峽口二、三里外就能望見其在懸崖峭壁上巍然屹立。唐代的典型塑像有43號窟的右脅侍菩薩,全身微微向右傾斜,重心落在右腳,頭略向右傾,眼向左凝視,口角微動,雙手扶于胸前,腰肢柔軟,顯示出一種和諧的曲線美,那種安祥而又愉快的姿態(tài)與心情,富有極大的感染力。還有幾處宋塑像,不僅莫高窟少見,在全國也是典型。如第156號窟左壁的一尊菩薩像,臉形不象唐代那樣面如滿月,而是略帶長形,雙目微閉,安靜慈祥,雙手置于胸前,反掌相搭,面部和手指,似乎和活人一樣。衣飾樸素,不象唐代那樣滿飾瓔珞,兩臂也不露在外面,但衣褶飄動,表現(xiàn)出另一種風格。正面侍立的兩個侍養(yǎng)女像也極生動,瓜子臉形,眉毛和外眼角略微斜而上翹,尤其是右側(cè)的一個,鼻梁端直,面龐豐潤,口角深吻,不象唐代的塑像那樣雍容華貴,而是具有妙婉秀麗的表情,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宋代造形藝術(shù)的風格和當時社會習尚及審美情趣。
麥積山的壁畫最好的是東崖第4號窟,其長廊頂部平棋式天花板上有殘存壁畫五方,從車馬服飾看來,是西魏及北周的作品。第7龕頂上的一幅畫,繪畫與浮雕相結(jié)合為它處少見。西崖第127號窟壁畫規(guī)模最大,是北魏晚期作品,風格質(zhì)樸粗獷,形象呈山林樹石、城廓宮室、人物走獸、車馬服飾等貌,形態(tài)各異。
麥積山石窟有二十多塊北魏造像碑,是少有的藝術(shù)珍品,其中以16號碑最為精致。上面的雕像可分上、中、下三列,中間一列刻有一佛龕,龕內(nèi)臺階上有三尊坐佛,左右兩尊,一直下拖到半臺階的衣服,象百褶裙那樣復(fù)雜,刻工精細。龕外左右角各有一飛天,下部各立一天王,天王靠里邊的一只腳各踏著一個獅子,都是突起的高肉雕,極其勇猛生動,顯示出雕刻家刀法的嫻熟精純。
麥積山石窟是甘肅境內(nèi)僅次于莫高窟的一大石窟,其數(shù)量雖不及莫高窟,但石窟建筑的雄偉、構(gòu)造形式的多樣卻又超過莫高窟。特別是麥積山雕塑的精美,更是無與倫比,頗具特色,被譽為“東方雕塑陳列館”,顯示了它獨特的藝術(shù)特色。
仙人崖石窟 仙人崖石窟在天水市北道鎮(zhèn)東南四十五公里的米家后川,由東庵、西庵、南庵、寶蓋山及珠山組成。 其建造年代約始于南北朝時期,據(jù)今將近一千六百年。宋代稱“華嚴寺”,明代永樂皇帝賜名“靈應(yīng)寺”。現(xiàn)保存有北朝、宋、明、清等朝代的塑像一百九十七尊,壁畫八十七平方米(見胡同慶《甘肅石窟藝術(shù)概論》),以及明清兩代建造殿宇二十七座五十四間,多建于天然巖庵下和巖奇峰之顛。 還保存有佛經(jīng)、石刻、銅佛等。
大象山石窟 大象山石窟位于甘谷縣城西南二點五公里處的文旗山崖壁上。文旗山是秦嶺山脈西部的一條余脈,東西走向,山體挺拔,巍峨多姿。此山原與其東側(cè)的簸箕山統(tǒng)稱旗鼓山,兩山一左一右突兀而立,猶如兩面迎風招展的旌旗,故此山稱“文旗山”,簸箕山則稱“武旗山”。因山的懸崖塑有身高27.3米的大佛而得名,原叫“大像山”。這尊大佛為釋迦牟尼,趙樸初根據(jù)釋迦牟尼“乘象入胎”的傳說,認為稱“大象山”更確切,于是改名。大象山石窟與西去四十公里的武山水簾洞石窟和東去一百公里的天水麥積山石窟一樣,是我國渭河流域著名的佛教文化名勝地之一。
大象山窟龕與古建筑相結(jié)合,沿山脊一線分布在高約一千二百米的崖壁間。以大像為中心向左右羅列,兩側(cè)緊倚飛云巖,有七窟;東側(cè)攘連松花崖,有十四窟,共二十二窟龕。大象窟亦稱大佛殿,位于窟群中部山崖之巔,是一平面作長方形的圓拱形大殿。殿內(nèi)塑一石胎泥佛,高23.3米,肩寬9.5米,大佛身軀為半圓雕,軀體渾厚雄偉,神態(tài)靜穆安祥,頭頂為大螺旋式高肉髻,面部較平,細眉大眼,眼角較長,兩眉間有毫光,鼻直而高,咀大唇厚,腮部飽滿,雙耳垂肩,內(nèi)著僧祗支,腰系帶于胸前打結(jié),外著雙領(lǐng)下垂式袈裟,左手扶膝,右手上舉,神態(tài)端莊,坐于方形須彌座上,赤足仰踏蓮臺。從造像特點分析,為盛唐時鑿造。宋、明、清各代續(xù)有修繕和重妝。大象山石窟現(xiàn)存石窟基本上都是有禪房的禪窟,說明大象山石窟同我國早期佛教石窟莫高窟一樣,受到印度“毗訶羅”窟型式的影響。大象山石窟開鑿的年代史書記載不詳,明、清有關(guān)方志和碑碣認為始鑿于宋代,但有學者認為“大像山石窟很可能始鑿于北朝,唐朝達到鼎盛”(李亞太《甘谷大像山石窟》)。
華蓋寺石窟 華蓋寺石窟,位于甘谷城西十公里的南山岰,石窟倚山沿崖開鑿在陡峭的萬丈懸崖上,有石窟二十五個。現(xiàn)存塑像三十余尊。相傳山下原建寺院一所,大殿覆蓋鐵瓦三行,又名“鐵瓦寺”(今圮)。據(jù)乾隆二十七年(1762)壁題所載該寺創(chuàng)建于元代,清時重修,石窟開鑿年代待考。
上一篇:三秦文化·文化遺址、陵墓、都城·重要文化名勝景觀
下一篇:三晉文化·新石器時代的山西文化·陶寺類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