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的詞壇改革者
北宋初年的詞壇,仍延續唐五代詞風,以男女相思、離情別恨為主題,風格輕靡香軟,適于青樓酒會中歌女們演唱。在士大夫看來,這種僅供消遣的歌詞,是不配進入文學殿堂的。著名文人錢惟演曾自稱“坐則讀經史,臥則讀小說,上廁則欲閱小辭(詞)。”可見詞的地位是多么卑下。直到北宋中期,蘇軾出現于詞壇,這種情況才有所改變。
蘇軾有意識地提倡詞體的改革,試圖在一片輕音曼語中建立“自是一家”的風格。他擴大了詞的題材,將社會生活的廣闊畫面引入詞中,農村生活、愛國激情等被詞冷落的角落也得到開墾。他強化了詞對自我個性的表現,使詞象詩一樣“言志”與“緣情”兼勝。在他手里,詞真正具備了“無事不可入,無意不可言”的功能。在風格上,他打破詞一向“兒女情長,風云氣少”的格局,成功地驅使議論、敘事、用典等多種手法,在婉約詞風之外創造了豪邁清曠的新風格。無論是內容的開拓和藝術的革新,蘇軾都“以詩為詞”,借鑒詩的表現手法,擴展詞的容量,使詞能與詩這一公認的正統藝術形式并駕齊驅,一爭短長。在這一思想指導下,蘇軾寫出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佳作,如《念奴嬌·赤壁懷古》,以寥闊壯觀的山河美景和雄姿英發的英雄人物相映襯,抒發滿懷豪情,氣勢磅礴,為千古傳誦。
但是,在當時的詞壇上,蘇軾是一位孤獨的改革者。婉媚輕柔的詞風仍繼續流行,追隨豪放詞風的作者寥寥無幾。他的學生,著名詞人秦觀的作品,就仍然步武早期婉約詞人柳永,充滿纏綿低徊的情調。另一門生陳師道譏諷蘇軾的詞好象“教坊雷大使之舞,雖極天下之工,要非本色。”這代表了當時人的普遍觀點。可以看出,傳統詞風在人們頭腦中是多么根深蒂固。
作為獨立的的文學樣式,僅以娛賓遣興為能事,是遠遠不夠的。蘇軾的以詩為詞,為詞在與其他藝術形式的交融中開拓廣闊的生存空間指出了方向。可惜孤掌難鳴,蘇軾發動的詞體革新,沒有得到時人的重視,他探索時的成功與教訓都被淹沒在一片指責聲中。詞也因此在北宋失去了一次更新和開拓的機會。
上一篇:奸臣敵將通謀害忠良
下一篇:孩子和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