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文化·文化遺址、陵墓、都城·重要文化名勝景觀
(1) 古樓觀與老子講經臺。古樓觀亦名樓觀臺,位于陜西省周至縣城東南十五公里的終南山北麓,是中國道教最早的宮觀。樓觀道士根據傳說認為,樓觀臺是當年關尹修道、老子講經著書之地,故稱為中國道教的“仙都”與“祖庭”。在這里形成了樓觀道派,至今傳法不絕,由于這里自然環境幽靜,周圍是國家自然保護區,經常有游人來此參觀。
據魏晉之際出現的道書《文始傳》《樓觀本起內傳》以及朱象光撰《終南山說經臺歷代真仙碑記·文始傳》和趙道一撰《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尹喜傳》等道家文獻資料,相傳在周康王時代,古秦州(今甘肅天水)人尹喜即關尹,曾在終南山北麓(今樓觀臺處)修道,尹喜自幼聰慧,眼有日精,喜讀天文歷象周易之類書籍。他不修俗禮,但是善觀天象,以其所居之樓觀星望氣,故其住宅樓被稱為“樓觀”。周康王聞之,拜為大夫。周昭王二十三年五月,尹喜觀天象見“紫氣東來”,又見“天理星”從“啟明星”座一線沿“廿八宿”的“卯星”座而過,(卯星座的方位是秦地)他用易數推理,知此氣為吉祥之氣,此星是光圣之星,因而必有圣人從東向西而行。于是尹喜在東西交界必經之路的函谷關做令尹,專門等待迎接這位大圣人的到來。七月的一天,只見一位氣宇不凡的老人,童顏鶴發,一身仙風道骨,騎著青牛來至關下。尹喜一見知是東方來的圣人老子,急忙拜跪迎接,尹喜執弟子禮,請老子入官舍,停留一段時間后,尹喜便請老子歸樓觀本宅傳道說經,于是老子在古樓觀講授他的道德真經,最后著書五千言,后人名曰《道德經》。老子在古樓觀說經的地方,后人稱為“說經臺”。老子除為尹喜講道德經外,還授以西升之訣,妙真內解等太清上法、三洞真經、靈寶符圖及太玄等法。尹喜接受了老子的傳授后,自己也著作了《關尹子》(九篇)以發揮《道德經》的義理。
老子在古樓觀傳道說經已畢,將欲辭別西行。弟子尹喜戀戀不舍,老子見此情難卻,便實言告之說:我必走,我走之后你專心研誦我的《道德經》一千日,即能進入妙境,那時你可在蜀郡(今四川成都)青羊宮見到我。說罷,只見老子帶上他的牽牛童子乘駕青牛徐徐升天而去。在樓觀臺的附近一山腰留下了老子的俗骨肉身,弟子尹喜將老子的肉身葬于西樓觀,這便是今天的老子墓。老子升天之后,尹喜按照老子的教導整日修道誦經,果然三年之后得道成仙,后來在成都的青羊宮見到了老子。尹喜在青羊之肆會見老子之后,老子乃授喜“玉冊金文,號文始先生,位為無上真人”。后人尊稱尹喜為“九天仙伯文始無上真人”。老子復授尹喜以“入方隱文”、“致入景云輿”之術,能分身隱形、升天騰云。從此尹喜跟隨老子出西域,“化胡成佛”,老子與尹喜又成為佛道兩家共奉的祖師。
現在的古樓觀尚保存有文物古跡景觀五十余處,如“說經臺”、“煉丹爐”、“化女泉”、“上善池”、“呂祖洞”、“宗圣宮”、“系牛柏”、“老子墓”、“道德經碑刻”等等。歷代著名文人、游客在這里留下了難以計數的題詩、題辭、留名,如李隆基、李白、岑參、白居易、蘇東坡、蘇轍、韓琪、薛周、歐陽詢、趙孟覜、高文舉等都在這里留下了自己的墨跡。今天的古樓觀修整的更加壯觀清幽,是人們游覽的重要名勝。
(2) 太史司馬遷祠墓。《史記·太史公自序》謂司馬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褒堥T”指陜西省韓城市高門村龍門寨,也指韓城的黃河渡口“禹鑿龍門”。今韓城市徐村人傳說:司馬遷后裔是由南高門“龍門寨”遷到徐村“同居寨”的。這也可證明司馬遷生于“龍門”確實是指生于“龍門寨”。
司馬遷的祠墓建在高門原的芝川鎮東南的高崗上,東臨黃河,西枕梁山,南接魏長城,北帶芝水,氣勢雄偉,宛若蟠龍。
據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記載:司馬祠墓始建于四晉懷帝司馬熾永嘉四年(310),現保存于祠中的刻石六十余通,最早的為北宋英宗趙曙治平元年(1064)太常博士知同州韓城縣事李奎所寫的碑石。碑文有“荒祠鄰后土,孤冢壓黃河”??梢姳彼沃腥~,太史祠已甚荒涼。北宋徽宗時期對太史祠進行了整修,宋徽宗趙佶宣和七年(1125)韓城縣令東魯尹陽所撰《修太史公廟碑》有云:“棟宇甚傾頹,階級甚卑壞,埏隧甚荒廢”。于是由當地人民集資修筑起“五架四楹之室,又為復屋以宗之?!睋<诣b定,認為現存的寢宮、山門,乃是宋代木結構建筑的遺存。距今已有八百余年的歷史。寢宮中的太史公塑像也是北宋時代的作品,保留至今猶有價值。
明清兩代對太史祠進行過多次修葺,才使這個珍貴的文物得以保存至今。明嘉靖年間太史祠年久失修,“震風凌雨,飄瓦摧垣,傾楹剝棟,荊楱草莽之間,盡荒廢者半,僅存者半。其最下北向之坊,危而當道,行者患之。”當地百姓集四方之資,進行了較大規模的重修,基本上恢復了原貌。清代康熙年間、嘉慶年間又兩次大規模地整修過太史祠,在祠前墊起了高大的堂基和“神路”,并用磚石砌成了九十九層臺階,把寢殿、山門等修繕一新。
司馬祠的后院有司馬遷墓的遺存,傳說這可能是衣冠冢,因為傳說在高門原上另有司馬遷真墓。司馬遷墓根據《水經注》記載,當時就有。《水經注》云:“墓前有廟,廟前有碑。永嘉四年,漢陽太守殷濟瞻仰遺文,大其功德,遂建石室,立碑樹桓,太史公自序曰“遷生龍門,是其墳墟所在矣!”由此大體推知,祠與墓可能同時建起來的。也許是此地先有其墓,然后因墓而建祠。根據傳說,司馬遷的真墓葬于徐村西南鳳凰嶺下的鳳凰穴上,按舊俗,過去每年清明,其族人還要在那里唱戲以示紀念。筆者1986年曾專程去那里考察,當地人還能指出埋葬司馬遷墓的地方,但是可參考的文物資料實在難以獲取,這是很值得考證研究的問題。
研究司馬遷與《史記》始終是史學界經久不衰的課題,不管在某些具體問題上史學家的看法有多少分歧,然而大家對他的貢獻都是高度贊賞的。1958年春著名史學家郭沫若欣聞司馬遷祠修整竣工,便揮毫潑墨寫下了一首五言律詩:“龍門有靈秀,鐘毓人中龍。學殖空前富,文章曠代雄。憐才膺斧鉞,吐氣作霓虹。功業追尼文,千秋太史公?!惫粼娛舟E瀟灑奔放,對司馬遷的功業做了最全面的評價,今刻石立于太史祠前。
(3) 張良廟與閉谷洞。張良(漢封留侯)廟亦名留侯祠,位于陜西省漢中地區留壩縣城北十五公里秦嶺南坡的紫柏山麓,此山古樹多紫柏,故名“紫柏山”,又山間層巒疊翠,如龍躍云,故又有“龍如山”之稱。這里又是漢江支褒河的發源地之一。張良廟依山傍水,座落在褒河支流的兩條溪澗交匯之地,背依紫柏青山,左右二水夾流,周圍五山(指紫柏、葦陀、青龍、鳳凰、紫關五山)環抱,廟內樓、亭、殿、閣錯落有致,古香古色,與自然景色交相互映,殿、閣前后,古柏勁松參天,真乃人間仙境?,F留壩的張良廟后山留存有“張良避谷洞”,張良廟原是為祭奠張良壁谷而造,漸漸成為道士修道的幽靜之地。張良廟占地面積約為一萬四千二百平方米,樓殿亭閣、廳廊室舍一百五十六間,現存碑刻三十九通,摩崖題字五十一塊,匾額五十余面,楹聯四十余幅,是陜西省漢中地區規模最大、保存比較完整的古跡。
(4) 諸葛武侯祠墓與定軍山。諸葛武侯祠、墓都建在陜西省漢中地區勉(沔)縣境內,武侯墓座落在勉縣城南五公里的定軍山腳下,因山而造墓,不起墳垅。武侯祠在勉縣城西郊與武侯墓隔沔水相望。勉縣人民非常崇敬這位蜀相,通常稱武侯墓為“爺墳”,稱武侯祠為“爺祠”或“爺廟”,經常有人祭祀,“水旱疾疫必禱”,求武侯英靈賜福于萬民。
武侯祠據史書記載始建于三國時期景耀年間。景耀六年,習隆等人表請就墓立廟奉祀,以從民望,詔從之,沔陽之廟蓋始于此。后世屢經戰亂塌毀,現廟系清代重修,民國年間又進行修葺?,F祠內存有武侯塑像,葛巾羽扇,儼然儀型,廟內古柏數十株,四面垂翠與畫檐朱棟相掩映。在畫檐下還保存著不少歷史名人的題詩作匾,引人注目的是“諸葛大名垂宇宙”、“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等吊古名言。
諸葛亮墓位于定軍山西南麓,地勢險要,隔漢江與天蕩山對峙,是三國角逐時劉備與曹操爭奪漢中的屯兵之地。墓園松柏參天、郁郁蔥蔥,因為是因山造墓,雖無人工堆積的墳冢,但山丘自然高起,亦頗有氣勢。墓前樹一石碑正書“漢丞相諸葛忠武侯之墓”,墓地經常有人祭掃。在墓的前面還建有獻殿、大殿等。大概是因為歷史已經認定諸葛亮是中華民族智慧的光輝代表的緣故,歷代官民無不對其頂禮膜拜,而且從未有人來此盜掘文物珍寶。
現存定軍山諸葛武侯墓有“真”、“假”二墓之說。人們傳頌的武侯大墓后生兩株桂樹,因稱雙桂大墓,墓前立有明萬歷二十二年(1594)金陵趙健書碑。然而此后來又有人傳聞大墓附近另有“武侯真墓”,原來那座大墓是為掩人耳目、以假亂真而虛造的。自是,便生出了真假二墓的疑案?!拔浜钫婺埂鼻斑吜⒂屑螒c四年(1799)陜甘總督松筠所立碑石。也有一種意見認為,勉地人民歷代的傳說不可輕易否定,“如因三尺抔土而聚訟不休,強作附會,無甚意義?!e定軍一山皆曰侯墓可也,若必求尺壤寸土以實之,鑿矣。”(日本19世紀著名漢學家竹添井井所記漢文版《棧云峽雨日記》)這種說法也有一定道理。
諸葛武侯墓是根據諸葛亮生前遺命葬于定軍山而建的。這便引起了后人的許多猜測,做出過諸多解釋。有人以“風水”說解釋定軍山有“五氣”,侯墓可絕山脈,蓋不足取。還有人以為沔在陽平,其地控三關,當蜀道咽喉,武侯死葬于此,遺靈猶壯山河。此說也不近于歷史。更多的史學家從當時的歷史形勢來分析,認為諸葛孔明晚年力伐中原,六出祈山,在五丈原打了最后一仗,終因積勞成疾未能實現他的抱負,至為遺憾。他遺命葬于定軍山,是因為他北伐中原,曾經扎營于定軍山,申明軍法,筑城峙糧,做到了“鞠躬盡粹,死而后已”,同時還可告示后人興復漢業,必在漢川。
(5) 孫思邈與藥王山。孫思邈,唐人,偉大的醫藥學家,生于陜西省耀縣,長期隱居藥王山,采藥并研究醫術,后世譽為“醫圣”或“藥王”。藥王山位于耀縣城東一點五公里處,海拔812米。藥王山古稱“風孔山”,唐以前稱“磬玉山”,民間稱“東山”?!兑葜尽分^:“山出青石,唐天寶中取為磬,其后郊廟樂遂廢泗濱磬。”說明唐以前此山盛產磬玉石;故有“磬玉山”之稱。北宋時,藥王山稱“五臺山”,據宋元豐四年(1081)《耀州華原縣五臺山真人祠記》碑載:華原本京兆屬邑,后建而到郡曰“耀”,有山曰“五臺”,山峰回環相望者有五,因以名焉。山有五峰,頂平如臺,五臺各有其名,東曰瑞應,南曰起云,西曰升仙,北曰顯化,中曰齊天。為別于長安之南五臺,亦稱是山為“北五臺”。
耀州五臺山在隋唐時期本是佛教勝地,唐代建有寶云寺、昭陽庵。昭陽庵為唐太宗姑母昭陽公主出家修隱之地,寶云寺曾是孫思邈隱棲采藥之地。據聞,唐貞觀年間,孫思邈曾被邀入宮為長孫皇后醫治頑癥,并治愈了太醫們百醫不愈的難產癥,平平安安地生下了太子,唐太宗極為高興,欲賜孫思邈以高官,但孫思邈愿為天下百姓采藥醫病,固辭不受。太宗無可奈何,便封他為“真人”,送以駿馬金牌,任其廣游名山大川采藥行醫。太宗對孫思邈不慕名利地位、專心為百姓醫病的品德非常敬重,后來,有一次太宗起駕前往玉華宮,路過華原五臺山,專門上山拜訪了孫思邈,在“寶云寺”前留下了“唐太宗御道”,名傳后世。唐武宗滅佛,加之五代之亂,五臺山的寺庵遭毀,以后便被道教占據。北宋初年在寶云寺舊址修建了“崇福觀”,北宋中葉,嘉祐四年(1059)邑人萬俟景游孫真人故宅,見其荒廢倒塌而有感,遂籌集資金,基構堂宇,在藥王山建起了有史以來第一個“真人祠”。宋徽宗敕賜真人祠為“靜應廟”。在金元時代又建起了顯化臺(北洞)太玄洞、望仙門、慕真臺、聚勝亭、凌虛閣、遠門等。
“五臺山”改稱“藥王山”是晚清由民間傳傾而成俗的,先敬稱孫思邈為藥王,繼之因是藥王隱居之山故稱“藥王山”。光緒二十五年(1899)《陜西全省輿地圖》以“藥王山”載入版圖,歷代習稱延續下來。
藥王山林地面積六百余畝,其中柏林三百零三畝,成型古柏萬余株,千年以上的古柏三十株,尤其是相傳藥王手植之柏,高13.5米,腰圍3.95米,挺拔粗壯,據專家鑒定柏齡在一千三百年以上。滿山野藥材二百二十九種之多,占全縣藥村種類的百分之七十以上。
金山現存磬玉石雕刻的牌坊十二座,都題有匾額與對聯,啟發后人,嘆為觀止。藥王山現存最古的建筑是金代大殿,始建于宋嘉祐四年(1059),金大定九年擴建,明柱懸梁,斗拱叢集,渾厚古樸,經過明代大地震的考驗。1985年建成南庵碑廊,收藏歷代遺存的碑石三十余通。有北宋元豐四年(1081)、金大定九年(1169)重刻《耀州華原縣五臺山孫真人祠記碑》、宋崇寧三年刻《盛德年五臺山靜應廟額敕并加號妙應真人告詞》碑、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御書《題褚慧龍章云篆詩文碑》、元復刻《唐太宗賜真人頌》、《孫真人福壽論》碑及明刻《龜蛇》二字碑等。在南庵元代大殿的東西兩壁上繪有《帝后出行圖》,全國各類人物十二組,八十余人,色彩艷麗,栩栩如生,是研究元代壁畫的藝術珍品。
北洞正門是“一天門”,門內即是“藥王大殿”,殿內一派古氣雅韻,道骨仙風,玄妙飄逸,令人神往。大殿中央端坐著明代嘉靖年間塑的孫思邈彩色雕像,高三米,慈祥和善,威嚴可親,經常有人來此焚香求藥,希冀延年受福。藥王山還有“醫方碑亭”、“海上仙方”等名碑,還有十大名醫塑像、洗藥池等重要歷史文物。藥王山石刻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藥王山被陜西省列為第一批風景保護區。
上一篇:巴蜀文化·名勝古跡·重大考古發現
下一篇:甘肅文化·甘肅石窟藝術·隴南渭河流域石窟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