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越文化·雅俗共賞的吳越文學藝術·飄逸的吳越書法
吳越文藝最早馳名中國文藝舞臺的是書法。江南最早的著名書法家大概要數三國時吳國書法家皇象。皇象是廣陵江都(今揚州)人,最工章草,其書法筆勢沉著、縱橫自然,有“實而不樸,文而不華”之譽。其隸書、小篆也有特色。東晉時的陸機,也是位書法家。其《平復帖》介于章草與今草之間,為天下第一名人墨跡。皇、陸代表了吳越書法的初期風格。
吳越書法的馳名,和“二王”的功勞分不開。“二王”是指王羲之、王獻之父子。“二王”祖籍是山東瑯玡臨沂,但因后來避亂,一直僑居會稽山陰(今紹興),受江南文化影響不少。王羲之年輕時學書衛夫人,大抵寫隸,后來又向張芝學草書、向鐘繇學楷書。他集漢魏諸家之長,一變漢魏質樸古風,創造出一種妍美流便的今體,標志著六朝時代書法的最高水平。王羲之的字“字勢雄強,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閣”(梁武帝《古今書評》),有“書圣”之譽。王氏真跡今已不存,僅有二十余件摹本,最著名的是《蘭亭序》。《蘭亭序》不僅是篇優美的散文,其書藝更是亙古絕今,有“天下第一行書”之稱。明方孝孺稱:“學書家視《蘭亭》,猶學者之于語、孟”(《書林藻鑒》)。
王獻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他才氣縱橫,兀傲不馴,狂草筆勢飛動,神縱自如,一字往往一筆而成,間或也有二字一氣呵成,因此米芾稱其為“一筆書”,如《中秋帖》。
“二王”所創王派書系,對中國書法,尤其是江南書法界影響十分深遠。
隋唐時期,繼任王派書系的名家有智永、虞世南、褚遂良等。智永是隋代書法家,他是王羲之的七世孫。其書雍容清妍并舉,峻整溫潤齊存,嫵媚端雅兩全,深得“二王”骨髓。據說他書法出名,求字者將他的門檻踏平,不得不用鐵皮包門檻,人稱“鐵門限”。虞世南是越州余姚人,以出世之才兼“五絕”。他幼時從師智永,深得王氏家法。其書圓融豐腴,外柔內剛。傳世代表作有《孔子廟堂碑》,媚麗而不失遒勁。褚遂良是錢塘(今杭州)人,曾習二王之書,并有所創新,其書流暢、豐艷、多變,對后世影響很大,傳世作品較多。他二人與歐陽詢、薛稷并稱唐初四大書法家。
唐代還有一位“書中仙手”李邕。李氏是揚州人,他師法二王,但能獨辟蹊徑,成為一代宗師。其書沉雅、倜儻、俊朗、流暢,有“北海如象”一說。李邕之后,最著名的王派書手是元代的趙孟覜。趙氏是宋宗室,定居湖州吳興,人稱“吳興書法”。趙氏早年學宋高宗,中年勤學二王,臨《蘭亭序》萬余幅,晚年學李邕、柳公權,形成韻度豐艷、圓活遒麗的“趙體”。趙的篆隸真行草書無不冠絕一時,傳世作品很多,如《洛神賦》《道德經》等,是書中的瑰寶。其妻、弟、子皆善書。
江南書法除清和秀逸的發展主線外,還有狂放顛逸的副線。唐張旭的草書,被稱為唐代“三絕”之一。張旭是蘇州人,精通楷書,更以狂草聞名。據說,張旭每每酒后大醉,呼叫狂走,而后落筆成書,或以頭濡墨而書,醒來視之以為神,不可復得,人稱“張顛”。張旭草書“如神虬騰霄漢,夏云出嵩華,逸夢奇狀,莫可窮測”(宋朱長文《續書斷》),人謂“神品”。傳世書跡有《草書古詩四帖》《自古帖》等。唐顏真卿、懷素都曾學習過他的筆法。元代的楊維楨,也擅長行草,字體剛勁有力,筆勢跌宕,字態縱逸,人稱“鐵崖體”。明初以草書見長者,有“三宋”,尤以宋濂次子宋璲出名。
書法發展到明清,已是眾彩紛呈,人才輩出。有吳江書派、松江書派等。吳江書派以文征明為代表,工行書,始學智永,后參黃庭堅,體勢流利秀勁,尤擅小楷,以精整見長。松江書派以董其昌為代表。董氏學習過顏真卿、虞世南、鐘繇、王羲之、李邕等人筆勢,自謂于率意中得秀色,其分行布白、疏宕秀逸,對明末清初書法影響很大。浙江的徐渭書法也出名,甚至有人稱在文征明之上,如袁宏道作《徐文長傳》稱其書“筆意奔放如其詩,蒼勁中姿婿躍出”,就其“書神”來說,“誠八法之散圣,字林之狹客也”。的確,徐渭狂草光怪陸離,氣象奇偉,精神洋逸,難以局部得失確論。晚明草書大行,甚至有人一反董其昌平淡天真的書風,傲岸不馴,直抒性情,激情外溢,如浙江的倪元璐。其行草超逸,靈秀神妙。此外,王澍長篆書,開篆書一派。朱彝尊則開隸書一派。他把漢隸分為方整、流麗、奇古三派。他仿流麗一派,隸書嚴謹秀逸。冒襄則作擘窠大字,名聲頗大。
上一篇:嶺南文化·璀燦多姿的文化藝術·風格獨特的地方戲
下一篇:草原文化·貂裘氈帳亦開顏·馬奶酒的韻味